北大校友共同守“沪”(第三期)
来源: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
时间:2022-05-11
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至今
北大人始终与所有人站一起
有年逾八旬奔赴一线的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
有400多名逆行冲锋的援鄂医疗队队员
有全球驰援捐资捐物的北大校友
三十多万北大人
始终与时代、与民族、与国家
同呼吸共命运
在此次上海与奥密克戎
新冠病毒的“攻防战”中
同样有这样一群北大人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
与2500万市民心手相连
义无反顾,热血奋斗在抗疫各条战线
有些人第一次在社区化身“大白”
有些人冒着生命安全
参与感染者的救治工作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担当
诠释着北大精神
让我们近距离了解
这群北大人的奋战故事
汲取精神的力量
一起战胜疫情,憧憬春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17级硕士毕业生杨宇潇目前是上海市民族宗教局的一名公务员。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她每天切换在“大白”、团长、社区总联络员、居民区抗疫兼职副书记等“多重身份”之间,但不变的是与时代、与民族、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和初心。
刚开始,杨宇潇所在的小区一直保持着“零新增”状态。随着物资逐渐捉襟见肘,社区老龄化程度又相对较高,APP抢菜对老人而言可谓是“难于登天”。于是她主动在社区内化作一名年轻的“上海团长”,帮助小区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团购必要的生活物资。随着小区疫情形势的严峻,社区对于“大白”的需求与日俱增,她又随即报名支援社区核酸、抗原筛查工作,积极投身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每天穿上防护服就是大半天,不能吃不能喝,还经常受到抱怨,身心疲累。尽管如此,我仍然要引导居民积极配合检测,为尽早解封做好准备。只要能让大家尽早回归正常生活,这些奋斗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杨宇潇说。
4月上旬,上海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北蔡镇也成为了浦东抗击疫情的重点区域。杨宇潇第一时间向北蔡镇指定居民区报到。这一社区有近5000位居民,人员结构复杂,防疫工作难题、痛点日益增多,居委会的力量也实在无法全部覆盖到位。此后,杨宇潇作为社区总联络员对负责区域进行了摸底、沟通,并鼓励所有楼栋的热心居民担任楼组长,每7个楼栋安排1名党员居民作为负责人,以确保政府的防疫政策落实到每一户人家。对于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楼栋,杨宇潇也积极参与到楼道消杀、为老人配药的工作中,同时把关社区的团购系列工作,防止病毒通过团购传入社区。渐渐地,社区秩序规范了起来,阳性病例数量与日骤减,清零的时间越发多了。居民和社区的基层干部们都对杨宇潇以及团队所有志愿者的服务啧啧称赞。4月下旬,杨宇潇又被委任为社区抗疫兼职副书记。“身份虽然变了,但每天的工作其实都一样。我的职责就是要确保社区居民能够不受疫情困扰,新增病例尽早清零。”
“虽然离开燕园已5年,但毕业那年郝书记对我们说的‘给我力量,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嘱托,我始终挂在心头。作为北大人,在这场战役工作中,很多东西我们无法立即改变。但只要真正用心用力,我相信,即使力量再小也能有所作用。这既是初心使命,也是我这一个月来的心得体会。”杨宇潇告诉笔者。
上海疫情发生以来,民生保障、物流运输、社区垃圾清运等问题给每个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提出了巨大难题。面对海量的居民需求,纵使基层干部三头六臂,也很难面面俱到。因此,如何发挥居民自治力,释放群众力量组成社区治理合力,成为上海各个社区治理的新课题。北京大学2018届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和市选调生曹珺然,积极利用专业视角和工作经验,发挥北大人的先锋作用,带领热心街坊邻里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使阳性病例增长情况较早得到控制。
回想起疫情的“震中”时刻,曹珺然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小区在浦东,3月中下旬就进入了封控管理期。因为是新建小区,正式居委会仍在‘待筹’阶段,防控工作的‘居委临时工作组’人员并不充足,物业公司也处在更换前的阶段。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力量显得薄弱了一些。在封控开始后,我作为社区一员较早关注到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大家一起捐款捐物给到物业。”然而,随着隔离天数的逐渐增加,各类需求与日俱增,许多居民需求得不到满足。
“当时就觉得小区要解决痛点堵点,肯定要发挥大家的力量,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在业主群和大家商讨,并提出了如何利用物业和发挥居民自治力量解决当下难题的思路。在得到很多居民的响应后,我抓住时机群发了一份‘招贤贴’,鼓励热心业主投入社区防疫管理工作。大家也都很给力,一个晚上的功夫就组成了一个30多人的小团队。”
在充分调研小区居民情况后,曹珺然及其团队把居民需求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并根据上海和浦东的防疫政策,同物业明确了人员检测、团购消杀、环境消毒、进出人员抗原检测等日常工作,同时鼓励居民献爱心支援物业的日常防疫所需物资、监督每日工作的完成情况和物资使用情况,得到了居民认可和支持。
4月中旬,由于小区附近的学校成为阳性患者转运点,还有许多援沪医疗队在附近集结,小区外围多了许多未能及时处理的医疗废物,许多低楼层的居民担忧其会造成环境污染。虽然部分业主已拨打了市民热线和街道防疫电话,但疫情尚在攻坚期,需求并未及时得到反馈。曹珺然了解到部分业主的焦虑情绪和情况后,想到工作中认识的相关单位人员或许可以帮忙推动问题解决,便积极联系、及时关注、加强沟通。翌日,专业的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就将这些散落的医疗垃圾运走,并留下了联系方式,表示后续如有需求可再联系,小区内的居民们如释重负。
“这次疫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考验和锻炼。越是特殊时期、关键时刻,越是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职责所在,也是当代青年的使命所在。‘迎难’可能不是轰轰烈烈,需要的是丝丝入扣的智慧和行动;‘挺身’也不是夺目耀眼,需要的是甘作幕后的务实和奉献。”曹珺然表示。
03 民生为要,以奉献为母校124周年校庆献礼
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升级,全城进入静态管理,以遏制疫情进一步扩散。封控在家的居民每天最关心的除了病例数,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物资保障。
由于静默状态日益叠加,许多居民都出现了民生物资短缺的问题,如何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成为这个城市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为解决所在社区居民的“菜篮子”难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北大上海校友会理事会成员马元豪主动请缨成为社区的蔬菜团团长,通过业主群发起物资采购并向居委会提出了采购的SOP流程,仅数小时就完成了首单50户居民的蔬菜物资采购任务。物资于48小时后配送到参团居民的家中,解决了部分居民的燃眉之急,也减轻了居委会组织团购的难题。
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都在积极组织力量全方位支持抗疫工作,马元豪也积极响应民盟市委对全体盟员发出的倡议书,一方面参与到民盟同舟州公益基金会组织的“盟心守沪抗疫援助”公益项目捐款;另一方面关注到老弱病残群体的物资采购问题,于4月12日将采购的3600元民生物资捐赠给了社区居委会,由居委会代为赠予社区内的高龄独居老人、核酸检测异常楼栋的家庭以及每天奔赴在社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为社区内因无法线上买菜或参与团购而导致的民生物资人群解决了“眼前愁”。马元豪还根据团购积累的物资保障经验和困难深入思考,将所见所思所为化作“金点子”,写成《关于加强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地区疫情防控期间民生物资保障的两点措施》、《关于当前上海民生物资采购情况分析和解决方式的构想》等社情民意文章,为疫情中的民生物资保障困难寻找解决良方。
隔离期间,解决老弱病残的配药难题、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同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4月中旬,在得知有人正在为一位94岁的老人解决“救命药”问题但面临配送难题后,马元豪多方打听,紧急联络上一位有通行证、正好在药店附近的媒体同仁,于是委托其为老人紧急配送“救命药”,解决了这位高龄老人的“药罐子”问题。
4月18日,为减轻疫情期间精神压力对在沪校友和广大市民群体的负面影响,马元豪作为北大学生社团浦江发展协会的顾问,还联合北大上海校友会、北大上海校友会公益联合会,邀请了北大心理系副教授张昕老师作为主讲人,举办了一场《疫情之下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的公益心理讲堂,为筑牢心理防疫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始终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要坚信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如今分散在各个社区的北大校友们都在为社区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北京的北大学子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北大124周年校庆在即,我们这些在沪校友都在用实际行动彰显北大人应有的使命担当,为这座城市的2500万市民、为家乡上海的防疫工作作出贡献。以此为母校生日献礼,颇具意义。”马元豪表示。
04 抗疫有我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仍处于持续攻坚、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区域已经取得了动态清零的阶段性成果。在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中,许许多多北大在沪校友主动作为,积极贡献,得到了百姓和领导们的赞许与认可。
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Guanghua - Kellogg 项目18级硕士毕业生、上海大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向导始终奔赴在社区抗疫一线,不仅做“大白”参与核酸、流调工作,还担任“配药侠”,解决特殊药品代配难题,接力守“沪”,并作为志愿者代表向国家和市委领导汇报了工作情况,得到了居民的诚挚感谢以及领导的衷心问候;
上海市某市级方舱医院的心理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心理系2019届毕业赵亚婷在3月下旬主动请缨代表科室前往方舱,为患者提供心理援助……

赵亚婷在防疫工作中(一)

赵亚婷在防疫工作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