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第一个周末,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组织了纪录电影《九零后》的集体观影活动。部分在渝校友、校友家属和孩子,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下午。

《九零后》导演徐蓓在观影后跟校友们交流

Q:在《九零后》之前,您带团队做了五集版的纪录片《西南联大》,那是在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神作。为什么,又想着推出同题的纪录电影呢?
徐蓓:2018年,纪录片《西南联大》推出后,我松了口气,以为自己可以放下这个选题了。但没想到,在随后的2年里,陆续听到老人住院甚至离开人世的消息。2019年,罗振诜先生的儿子发来一条微信,感谢我寄去的《西南联大》的光碟和一本书,他说:“昨天晚上我把书放在父亲的枕边,他今天早上安然地离世了。” 我突然意识到,我记录的这些影像或许是他们最后的影像了。他们需要也值得拥有一个仪式——用最好的音响,在最好的环境里,放他们的故事。没人发弹幕,所有人都静悄悄地看着。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Q
Q:您曾说过《九零后》是一部青春片,在这个电影中,您想给观影人呈现什么样的青春?
徐蓓:青春无关年龄,我觉得是一种心态。我们静下心来看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在看历史吗?很多时候我们也在看自己。他们有很大的家国情怀在里头,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青春跟爱情,也有在面对选择的时候的彷徨,这些跟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或者是我们曾经年轻的时候是一样的。

Q:电影中,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领取诺贝尔奖的视频,非常珍贵。找到视频,是不是也不容易?
徐蓓:费了很大的劲,这段资料是第一次在国内披露。我们当时特别想找到这段资料,但在互联网上费了很长时间检索,一无所获。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了瑞典电视台,没想到真的在他们那,而且保存的画面质量非常好。
校友观后感
@天使艾米丽: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写过这样的话:“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通过《九零后》,再回望那些在烽火中不忘国家民族前途的青年们,我们今天更应勿忘青年之使命,砥砺前行。
@瑾瑜: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电影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是一个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的少年,1948年考入美国普渡大学,赴美读书,仅用22个月就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邓稼先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在拿到学位的第九天,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归国后隐姓埋名参与“两弹”研发,1986年,因长期受放射性物质伤害,身患癌症去世,时年62岁。杨振宁在悼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赞赏一个人,喜欢用一个形容词“pure”(纯粹)。我特别喜欢这个词,我也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刚进入普渡大学的儿子,希望他做一个pure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