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生而行者,唯有远方——北京大学湖南校友会开展读书交流会

来源:北京大学湖南校友会 时间:2021-06-10

“清风明月,得于道途”。2021年6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湖南校友会读书会在洋湖湿地公园北岸中海社区的静録书院顺利开展,十四名校友共读《生而行者》,探讨行走乃至生而为人的意义。《生而行者》一书系静録书院策划制作,第一辑中收录了曾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义肢登顶珠峰的夏伯渝;有连续143天完成地球九极的女登山探险家王静;有“万里漂流第一人”之称的冯春;有30余年躬耕于民艺创新与传承的管祥麟;有穷游109个国家的微博大V“行者40国”;有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行者夫妇季乃刚、林亚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曾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共读推荐。

本期读书会海报

央视的共读推荐

本期读书会由邓映如会长发起,严颜校友、尹武进校友具体组织,岳麓书院的陈之斌校友主持。

陈之斌作开场分享,他谈到了三点读书感想 :“第一,《生而行者》中的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行者。作为行者,意味着无论碰到何种困难,都要矢志不渝地前行;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信念,永远激励着他们向前行,向未知探索。第二,前行的路上,这些行者一方面要克服外在的困难,一方面还要突破内在的自我,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最终完成精神的淬变与升华;因而,外在的前行,同时也是一场内在的精神之旅。第三,生而行者,最重要的是要生存下来。这些行者在前行之前,都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冒然前行,提前预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否则,稍不留神,生命随时就会受到威胁。必要的时候,要懂得知难而退。退步,并不是逃避,而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前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行者?”

陈之斌校友主持开场

之后,主持人邀请《生而行者》制作人尹武进校友介绍了行者的缘起,以及本书 “个体发现,大众分享,独家记忆,行者群像”的编辑思路。与其他旅行题材的游记等不同的是,本书以更接近于普通人的生活现实出发,更注重于活在当下,更侧重于寻找生命中的真实和美丽。尹武进说:“在路上,既是一种从俗务中拔脚的觉悟,亦是一种放下的智慧。身心的旅行已成为今天的都市人重返自然、发现自我情有独钟的选择,在路上的意义从未如此重要过。正如书中扉页送给读者的一句话:‘珍贵的行者记忆,静録在生命里,像在路上遇到一阵纯净而清爽的山风。’理性的感悟,行走比创造财富更有价值。”静録书院文化空间,从筹建伊始历经两年时间才落成,一路洒满辛酸甚至痛苦,加上遭遇长时间的疫情,是“生而行者”的力量成为穿越黑暗的那道光,“生而行者”已成为书院重要的精神主旨之一。

读书会活动现场

大家首先用了一个半小时时间做安静阅读。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校友们纷纷结合自身的行走记忆和生活经历,畅谈读书感悟,分享在路上的意义和故事——

李红文校友提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哲学的思考,他发出一连串的反问:为什么长此以往,这么多的人执着于要去西藏?一波又一波的非要去爬珠峰?一番讨论后,邓映如会长的回答得到了校友们的认同:“除了某些信仰的追求,更多的人应该是一种征服的快感和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山高人为峰,这应该是每个攀登者心中的梦”。

严颜校友接着去西藏的话题,分享了珠峰大本营和阿里大本线的“遇险”,以及险境下和同行者露宿“抱脚取暖”渡过鬼门关的趣事;

刘军师兄表示,书中管祥麟的故事中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助令人感动,对比当下遇到摔倒老人都没有路人扶的情况,书中老人在助主人公脱险后说的一句“是你自己救了自己”,值得大家去反思。

匡利娥师姐说,远方于每一个人而言,其实有不同的期待。她感言道:“我没有书中那些行者的勇气和境界,更习惯于在可控范围之内去旅行,尽管我也非常钦佩他们的果敢。在我有限的出行中,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沿途的风景,而是在他乡遇着的那些人和事……或许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住上几天,和不相识的人谈天说地,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个真实世界的另一面!”

会意的笑容胜过千言万语

长沙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历松校友从人类考古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下行走的两种状况,一种是人往内在走的探索,如何发现自我与思维的尺度等,好比水流动对江河的观照,人在时间之中,与时间同行;另一种则是行的意义,李历松谈到了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走出来的人类文明之路。平山郁夫认定丝绸之路是凝聚人类文明精华的道路,他偕夫人平山美知子150多次遍访丝路沿线国家,70多次到访敦煌,探寻丝路文明的奥秘,描绘丝路各国文明的遗迹和风貌,足迹遍及广袤的欧亚大陆,获得了“当代唐玄奘”的称号;他一生致力于战争冲突地区的历史文物保护,保护着历经磨难的文化遗产。李历松认为“这是一种觉悟的行走”。人来到世间追求内心的圆满,找到自我只是第一步,而思考人的意义、人与自然的意义,文类文明的探索、文化基因的探索,从个人的行走上升到艺术的行走、文明的行走、哲学的行走等等, 跳出生命的个体价值从而获得了永恒。

张勿扬师妹分享了去印度参加全球志愿者项目,以及去菲律宾旅行的经历。在邻国与远方,她遇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或被冷眼以待,或被施以援手,一路走来苦乐交织,见证了人性的多面,同时也提出了对人性的拷问。旅人以脚丈量土地,以心洞悉人性。无论身处何处,以包容的心和善解人意的微笑去面对旅途中美好或者糟糕的经历。

李程师妹分享了坚守和革新是能更好地保持前行保持进步的养分。“说到坚守,书中的行走故事大多是带着信念,体验、探索、挑战,开创记录。在浮躁、世俗的诱惑中,在小我的追求中,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葆有奋进向上的人生态度,葆有初心和纯良,用行走用旅程形成、巩固、坚定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初心,能更好的投入生活、工作和人生追求。说到革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行走于非舒适区的所见所闻所感,革新完善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也是北大赋予我们的重要品质。

胡琴师妹提出了“在找寻自己的路途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行者” 的观点。比如勇敢者的征途,是为了征服一座高山或发现源头;比如平凡人的旅途,更多的是追寻与体验,感受风俗民情和山风海浪。

交流环节“热火朝天”

曾妤婕师妹分享了她和雪地极光的一场“艳遇”。她在荷兰读书的时候,原计划去阿比斯库坐雪橇犬拉车,到了才得知需要提前两个月预约。酒店老板看到她失望的样子,于是邀请参加他们的雪地摩托车之旅。“我坐在摩托车后拉着的露天车板上,在零下20多度的狂风中感觉四肢逐渐失去知觉。太冷了,人生中再也没有这么冷的时候了。但是,当我们到达森林公园时,浓夜下的雪地忽然明亮起来,所有人本能抬头,漫天流光溢彩一下子点亮了极夜,流动的光芒是如此变幻莫测而又宏大美丽。这一刻,所有曾经见过的所有极光的照片和视频都是如此单薄,单薄到根本无法还原哪怕万分之一的大自然本身的美丽。我在那一瞬间,心中有非常澎拜的东西想要呼之欲出。”在那一刻,她觉得人之所以要旅行:一是为了找到不同,去亲历去感受那些从未感受过的风景,去了解世界上有多么不一样的人与事,从而更加豁达和宽容,知道这世上有人过着你没想过或者你想过却未曾做到的人生,从而更加敬畏更加谦卑;二是为了找到相同,是去见证过那么多纷繁复杂后明白人的善恶相通,了解到你的遗憾和痛苦都并不孤独,抚平你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孤寂和挣扎,从而更加平和更加坚定。“生活在别处,生活也在此处。这也许就是旅行和行走的意义。”

刘宗强师弟结合近日江西之行的体验,提出关于旅途垃圾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他认为:平时最普通的垃圾,在最优美的景区随处可见就算是最肮脏的垃圾,在景区恣意丢弃垃圾是最不文明也最应该谴责的。除了游客的自律,景区也可以作适当的引导“优化”,比如游客进园参观,只需要将旅途中产生的垃圾,比如空的矿泉水瓶等等,带到景区集中兑换处,就能换取一瓶新的矿泉水,这就值得点赞。

最后,邓映如会长给本期读书会做了精彩的小结——

其实,读书于我们北大人应该都完成了命运改变的使命,当然,这个读书更多指的是读课本和接受文化教育;而作为照亮人生的意义,读书的美好却始终都在!

刚才我起身拍了几张大家安静读书的照片,感觉就是一种久违了的美好。

认真读书就是最美的生活仪式感

为什么选择读这样一本并非名著的书?缘于之前我们来静録书院的一次考察活动,当时就确定年后春暧花开时来读它。这有点一见如故的意思,因为行走远方也一直是契入我灵魂深处的一种召唤,更希望能成为自己的生活追求与状态。我觉得我自己基本上接近一个行者、行走者,我走的地方应该不算少,当然,大多数情况下仍是浮光掠影式的,深度游或是带着人文主题的旅行、调研、思考还远未达到,而修行意义上的行者更是差之甚远。

我相信旅行于大家都会是人生的一种大爱,我曾经希望55岁以后就啥也不干,周游列国,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遍尝美食美酒,用镜头记录,并写下沿途的见闻与思考,争取每一两年出版一卷行思录,直到80岁走不动了为止。曾幻想着在北欧某个小镇喝咖啡、悠然阅读,抬头即见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然后在群里发一些美图、短视频,晒一下朋友圈,让各位小小羡慕一下,想想都是很美好的事情!我曾被邀约参加途经南美然后远航南极洲的一次活动,未料身体忽遇健康问题,造访南极的行动搁浅,遍历世界的计划也暂时要被打断,但我相信不久仍会重拾行囊,开始自己的远足,希望有校友、朋友一起同行。

人生下来,求学、就业、成家、培养下一代……周而复始,基本上是国人的人生轨迹与生活常态,唯独留给自己享受生活、思考人生的时间太少。很佩服徐霞客当年的勇气,那样交通匮乏的年代居然可以行遍全国;而现代交通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旅行的便利,只是我们太缺乏说走就走的激情与冲动。

为什么要旅行?固守于一个地方,其实也相当于坐井观天,唯有远行才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感悟,那些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时光沉淀下来的历史建筑与光阴故事,每每更能触动内心,反思之前所纠结的情感、名利、得失是否值得,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

今年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有靠之天》讲述的是美国一帮特定人群的游牧式生活,由此思考家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人公因工厂倒闭开着由厢式货车改装的房车上路,一路上相遇各种各样原因开着房车出来的人,也许每一个房车客都是在自我疗伤地行驶着,他们相聚又再见,但一直在路上……这应该代表了当代的一种价值取向。

“生而行者,只有远方”的命题的确可以击中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值得我们细细琢磨,以此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户外冒险的事我自己可能做不到,除了精神的欠缺,体魄似也差点,但我敬佩那些有冒险精神的人!虽然也不免为许多被大自然吞噬的冒险者惋惜,比如前年一个年轻的女性翼装飞行者就丧生张家界。因冒险而不惜生命,可能就上升到了一种类似宗教崇拜的高度。但我还是要说: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行走也用不着以生命为代价。

今天的读书会很成功,大家的分享可圈可点,尤其历松关于行走的人文历史意义的思考,严颜的西藏历险,勿扬以自己在印度和菲律宾的遭遇提出旅行与人性的命题,妤婕关于北极光的经历与感悟等等,都可以形成一篇很好的文章收入我们正在修订的图文版《一纪光阴隙驹鹜》中,这才是北大人应有的读书、思考的状态。

“阅读示范基地”授牌仪式留影 

现场交流结束后,邓映如会长给静録书院授牌“北京大学湖南校友会阅读示范基地”。

湖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员、湖南大学鲁佑文教授参加了现场授牌仪式。鲁教授指出,文明的提升离不开书香的孕育,希望静録成为北大阅读之家外,也能成为湖湘学子们的网红打卡地,成为书香社区的文明窗口、文化阵地。

中海社区党总支书记彭兴表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推进文明和谐幸福社区建设有着深刻影响。感谢北大湖南校友会把“阅读示范基地”落到静録,让文化的芬芳飘进千家万户。

静録主理人介绍,静録致力于打造人文与生活之美的书院文化会客厅,提供更自在、更有人情味和更有生活质感的社交体验。目前以内容出品、活动承接、礼品定制和书院民宿为主,欢迎师友们光临指导!

最后,邓映如会长对接下来的读书会的工作提出了勉励:“不仅是行走的话题,包括音乐、环保、宗教、未来等等都可以成为今后的选读方向。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大家还可以组织一起出行,在星空下、在大山深处、在湖畔海边,读书交流,尽享人生。希望我们的读书会越办越好,希望有更多的北大校友加入进来,一同感受读书的乐趣与力量,分享各自的发现与感悟,让生命愈加丰满,生活更加美好。”

有校友当晚在朋友圈留言:总是在忙工作,留给阅读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了,平时总要求孩子多看看书,自己却没有做好榜样,感到非常惭愧。这次读书会恰好是一个契机,也是一次觉醒,以后会多抽出时间来参加共读活动,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得真知。一杯茶,一本书,一群北大人,心灵得到放松的同时,还能增进我们校友之间的感情。

本期读书会来宾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