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启航”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四川校友会不断完善具体实施方式。 录取工作甫一结束,根据招生组提供的信息,四川校友会“启航”计划工作组先通过电话与20名新生进行了沟通,对其家庭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宣传“启航”计划,并根据新生的受资助意愿确定实地走访名单,并预约实地走访时间。 根据第一轮电话摸排掌握的情况,“启航”计划工作组在全川范围内广泛动员校友参与实地走访,经管83级任泽,数学98级王允、政管17级高勇、法学17级刘衍强、公卫08级宋杰等校友非常热情地接下了实地走访的任务,并在第一时间反馈走访对象的翔实信息,在此,四川校友会对各位热心校友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 综合“启航”计划工作组前期的电话访谈和实地走访获得的信息,并根据募捐获得的资金总额(2019年启航计划助学捐款合计22210.92元,加上2018年留存4177.74元,合计26388.66元),召开专题会议,最终确定资助对象及资助额度。经研究,北京大学四川校友会确定了8名新生为本年度的资助对象,并根据家庭情况实施分级资助,其中“一对一”资助2名,5000元、3500元、2000元档资助各2名,本次结余4343.16元,将继续用于后期资助。同时,“启航”计划后期也会联合校友企业,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2019年的“启航”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离不开各位校友的大力支持,四川校友会也在对“启航”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机制不断进行调试和完善,以期能为更多的困难新生提供支持,在此,感谢各位校友的大力支持!
实地走访札记:
1.从市区到小王家仅五十余公里,但山区的路,弯多路窄,驾驶技术纯熟的出租车师傅花了约一个半小时才到,初见小王,一个清纯腼腆的小姑娘,如果不是亲眼得见,一般人很难将她与她的家庭联系起来,父亲17年前患下肢肌肉萎缩,在两个人左右扶持下才能勉强站立,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在城内某食堂帮厨,微薄的工资是孩子上学所需的主要来源。
2.小李的家距市区60余公里,就在镇子后面,很好找,小镇上光鲜的建筑略带浮夸地展示着近年来农村的发展成果,相比之下,小李家的房子,有着一种格格不入的落寞,似乎时光在这栋小楼上停滞了,还定格在十年前,唯一能见到的比较新的物事,是门外墙上的“精准扶贫帮扶卡”。
小李的父亲在九年前去世后,旁人很难知道小李和母亲到底经历多少艰难,母亲在家附近打零工,以建筑业等重体力活为主,如果不是亲耳听到,我们也很难把约1.5米出头的母亲与建筑业重体力活联系起来,在实地走访的半个多小时中,除了最初的寒暄,小李母亲粗糙的手一刻不停地剥着玉米。

小李家的房子
目前,校友会已经为两个孩子联系了“一对一”资助。在此,特别感谢成都天使印象儿童摄影有限公司,在去年已对2个孩子进行“一对一”资助的基础上,2019年又一次伸出援手,资助了小王。同样感谢社会人士朱先生对小李进行“一对一”资助。感谢你们给予这两个家庭的帮助,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
3.小冯父亲在世时从事泥瓦匠工作,是家中的支柱,和所有家道中落的故事类似,父亲在今年4月突然因病去世,支柱崩塌,对一家人的冲击自是不必多说,赡养高龄祖父和祖母、供养孩子上学的重担,只能落到靠着在家周边务短工(帮厨等)的小冯母亲肩上,同住的50多岁而智力有欠缺的舅父更为一家人的生计平添了几分忧愁,作为建档贫困户,家中基本没有购置的家具和电器。高考过后的暑假,小冯主动到成都打工,以期能帮母亲“减负”,且不论实际成效,这份“懂事”,已足以让我们动容,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一对一”资助时,思考了一夜的小冯回复说:“虽然我现在比较困难,但我越来越想靠我自己勤工俭学加贷款读完大学。这样子虽然要更加难一些,但也是一种锻炼我的机会。”读完消息,我们很欣慰,并回复他,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校友会都会伸出援手。
“在做好螺丝钉之余,做一点微小的贡献,我们都是普通人,做不到不食周粟,也不能用肩膀闸住黑暗,只能以微末的力量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改变,给身处红太阳光辉暗淡处的人,点上一盏希望的灯,照亮尺许前行的路。未来属于你们,孩子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