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中心一楼会议厅内,20多名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凑在一起畅谈聊天。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今年考入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的“准北大”学生。为了让他们提前了解学校,北京大学青岛校友会专门举办了这场欢送2019年青岛籍北大新生座谈会。据介绍,今年共有22名青岛籍学生进入北大学习,为近10年来人数之最。学生、家长、学长坐在一起,分享高考故事,畅谈未来四年大学生活。

北大和清华总是全国千万考生向往的高校,可真正能如愿的总是凤毛菱角。今年,全市参加高校人数有3.8万余人,而考入北大的青岛籍学生有22人,平均每1700多名考生才能有一人实现“北大梦”,难度可想而知。
今年考入北大的22名青岛籍学生中,郊区市学生依然占了大多数,有15人,市区仅有青岛2中和青岛58中两所学校7人考入。考入的学生中,男生有12人,女生有10人,理科生有12人,文科生有10人,男女比例、文理科比例基本上也都是均衡的。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也是近10年来考入北大人数最多的一次。2011年14人,2012年11人,2013年9人,2014年13人,2015年16人,2016年16人,2017年18人,2018年18人,今年则高达22人,加上非青岛籍的考生,今年共有26人进入了北大学习。总体上看,进入青岛考入北大的考生人数也是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座谈会上,北大老学长也寄语学弟学妹,敞开心扉,谆谆嘱托。“一年一次的欢送青岛籍北大本科新生座谈会,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相互借鉴和交流平台,目的就是传递北大精神,让学弟学妹们未进北大门,先做北大人。”北大青岛校友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余勇介绍。

他在发言中也寄语学弟学妹们,过去的三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胜利,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高考的成功是过去的辉煌,考进北大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学会从零开始,希望进入北大后要学会求知、学会自立、学会自强、学会生活、学会担当、学会创业,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出色合格的北大人。”余勇表示。
青岛市政协原副主席,北大青岛校友会原会长张培军则表示,“进入北大说明在高中的学习成果被认可了,也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进入北大后要学会放下以前的学习成果,学会从零开始,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北大的知识,把自己培养成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同时,作为一个北大人,给自己订立的目标要更高一些,要知道为什么学习,要读好书、学好知识。”
据介绍,青岛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升入北大,从校友会掌握的信息来看,青岛学子在北大的表现都很不错,这也让北大的招生人员对青岛生源非常重视。
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准北大”新生们也是充满了憧憬。

“进入大学,很多事情需要自己来规划,需要自己来承担。大学给了我们无限的自由,也给了我们无限的挑战,而这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胶南一中的肖希军表示,今年他理科考了705分,成为了青岛的理科最高分。“还要学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够保持自己求学的心态,承认自己的‘无知’,向北大的前辈们认真学习”。
青岛58中焉芳洲今年则考取了668分,成为了青岛市的文科最高分。她的发言可谓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很是精彩。“北大在我心中曾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殿堂,他是历史书中与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思想相关的京师大学堂,是鲁迅、李大钊教育育人的地方……可以说,北京大学与发展国家、民族联系密切,燕园不断将北大学子输送到国家发展第一线,自南国北疆,跨五湖四海,北大人情系城镇乡野,指点三山五岳,诠释了怎样才是‘眼前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国家栋梁。呐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他们,投身抗日战争的他们……怀抱赤诚之心,铭刻北大精神,牢记使命担当,是我们前行的榜样。”
除此之外,除此之外,每名“准北大”新生获赠了校友会提供的精美礼物,其中还包括一本《百年五四与青岛》的书籍。肖希军和焉芳洲还分别获得了5000元钱的奖学金。

记者采访了解到,多数尖子生们认为,自己能赢得高考的关键就在于自己基础的牢固及良好的应试心态。牢固的基础,会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在迎战高考中信心十足。心态就是在最终临考时,成为保证稳定发挥的“定心丸”。8月17日,他们就要到北大校园报到,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