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助力社区:未名慧理科小论坛首次活动回顾

时间:2018-03-21

提起学习,我们经常要问问分科名称。孩子们去上课,学的到底是数学?是物理?是化学?是生物?

分类似乎意味着专业,边界似乎意味着效率。在这样的框架下,学生们往往失去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体验,更多的用考试或竞赛成绩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成果。

640

而在现实生活以及科研中,却全然不是这番景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项的也许是物理学家,获得生物奖项的也许是化学家,突破太空设备难题的,可能是折纸高手。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的综合使用和研究,正在成为广受认同且效果显著的利器。跨学科结合主题教育,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教育方法论和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规划。

640-2

2007年开始,北京大学成立元培学院,承担中国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培养试验的重任,完全打破学科界限,以主题和领域主导来重构教学体系。数年来取得了本科教育的重大突破,成绩斐然。

一些居住在蒙特利尔南岸的北大校友们,很期望能把这样的教育模式推广到本社区,能助力社区的华人孩子们更好的探索科学,打破限制,保持热情,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40-3

3月18日,我们举办了第一次理科小论坛活动,以“长度和距离测量为主题”,为30位孩子们提供了两个小时的综合课程和实践,全程使用中文,提供了关键词汇的英文翻译。

640-4

这个主题涉及到了:

1 数学 (相似三角形)

2 物理( 长度单位、速度公式、声学光学基础知识、自由落体运动等)

3 天体(天文单位、地月距离、地日距离、天体距离测量)

4 机器人(机器人测距原理)

5 科学史(历史上著名的测距测高实验及原理)

6 生活经验( 身体测距法、拇指测距法)

640-5

到场的30位孩子,展示出了极高的热情,听得很专心,互动性参与很多,而且在两个实践活动中有不少可圈可点的表现。

640-6

在只有一米软尺的情况下,孩子们总共想到了六种测量或估计天花板高度的方法。其中最接近的一组,其测量结果只有1厘米的误差。

640-7

本次参加的学员从7岁到15岁,年龄跨度很大,这成为课程设计的一个巨大挑战。但现场的情况相当惊喜,在分组学习的模式下,孩子们展现出了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且都有提高和收获。

640-8

其中有14位孩子的表现非常出众,其热情、知识面、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科才能等,给老师和辅导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年龄也同样从7岁跨度到15岁。

640-9

对这14位孩子,我们都单独给予了反馈。并且邀请其中自学能力和探索热情最强的7位孩子(12岁以上),成为了“未名慧俱乐部”的第一批会员。

这些孩子们,将有每周一次的互动学习机会,由北大校友组织、引导,带领做跨学科的探索和深入实践,希望能进一步助力他们在理科领域的发挥。

640-10

希望这样的跨学科主题教育在大家的支持下,还能继续办下去。能让北大人有机会助力社区,和大家一起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质更高效的教育及社交环境。

感谢所有志愿者(6位北大校友和1位校友家属)!

感谢所有家长的配合!

感谢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感谢e慧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教具!

未名慧

6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