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合影
清明时节,这是中国人缅怀先贤的传统节日。2015年3月29日,在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的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按照延续多年的传统,郑重而简朴地组织了北大校友为蔡元培校长扫墓的活动。
当天上午,四十多位常住在香港及部分来自外地的北大校友从各地赶来,聚集在香港仔华人永远墓园为蔡元培老校长扫墓,并缅怀这位北大先师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建树。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孟春玲会长代表香港的北大校友以及遍及全球海内外的北大校友致辞,向蔡元培先生一生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以及由此所树立的“敢于开风气之先”的北大校风及其对北大后世莘莘学子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致以无比的崇敬之意和无尽的追念之情。

孟春玲会长讲话
在此次扫墓活动中,前来参与的校友既有年逾八旬的老学长,也有刚刚踏入香港社会工作的来自北大“元培学院”的年轻校友,还有专程从北京,广州等地前来悼念的外地校友代表,几代北大校友共同为蔡元培老校长扫墓、献花、填描了墓碑文。校友们给蔡元培老校长的献辞部分收录如下: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先生首倡,北大繁榮。歲月流逝,精神永存。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老学长分享经历

年轻校友献花

校友填描墓碑文
在缅怀先师的同时,校友们也即席进行了感言分享。来自广州的北大88级校友束漫教授重温了1918年蔡元培先生发表的观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并认为我们北大人应当继续努力践行这一深刻思想。多位校友都针对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期以美育陶冶人性,注重人格培养为教育根本”的教育思想谈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切身体会。还有在场的老学长提到了一段历史勾陈与大家分享,在“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先生当时作为北大校长不仅多方努力营救保释被捕学生,而且公开发表声明以示支持,校友们对蔡元培先生爱护学生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表示无比的钦佩与深深的敬意。这些分享既是北大人对北大文化的见解与认同,同时也充满着积极的思考和使命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此次扫墓活动中,有很多年轻校友是第一次参加并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这意味着北大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令人欣慰和感动!

束漫教授分享体会
校友们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迥异的生活阅历,但在这次对蔡元培先生的缅怀和分享中,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认同,蔡元培先生不仅仅开北大精神之先河,而且也是中国大学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精神的开拓者。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共同为蔡元培校长扫墓之后,校友们在附近举行了聚餐和踏青活动,这更进一步增进了校友们的了解和友谊。作为北大校友,面对蔡元培先生令人高山仰止的精神与人格,我们不仅仅需要凭吊缅怀与追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薪火相传先师的理想,砥砺前行并奋发自强,这或许是北大人能凝聚于蔡先生之墓前并对先生的最好纪念。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一代宗师,风范长存!
蔡元培校长生平(1868 – 1940):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
1892年,蔡元培25岁时经殿试中进士,殿试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相当于全国统考第三十七名),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7年,蔡元培考入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学科。在德四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
1912年1月4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
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并主持中国近代教育中的第一部《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
1913年,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并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留欧三年。期间,蔡元培与李石曾等人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赴法留学。
1916年 – 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一曰砥砺德行,一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1917年, 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
1940年,病逝于香港,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