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智识汇聚,燕园情深——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举办2025年会

来源: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 时间:2025-11-24

11月,我们跨越查尔斯河的波光,穿越波士顿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迎来了年度盛会,数百名校友及北大之友齐聚一堂,展开一场跨越学科与时空的思想与学术交流。

本次年会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脉络,邀请了三位学界与文化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博士、政治哲学与思想史学者李汉松教授,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吴皓教授,展开深度对话。此外,大会还全面展示了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在治理、运营、活动创新等方面的年度成果,并举行表彰仪式,致敬所有为校友会奉献力量的伙伴。

年会伊始,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97级MBA校友王开元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

王开元致辞

王开元表示,本届理事会的目标,不仅是把校友会建设成为广大校友的生活乐园、精神家园;还要建设成为校友终身学习的课堂、与兄弟院校校友团结合作的会堂;更要将校友会打造成为保护校友合法权益的堡垒、庇护校友事业与生活风险的港湾;尤其重要的是,要把校友会建设成为实践民主、锻炼自治的演习场,最终形成一个助推校友生活与事业良性发展的能量场,成为在美华人组织的标杆与样板。

王开元代表理事会,汇报了近年来校友会在治理与创新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与成果。理事会秉持“负责、透明、制衡、传承”四项核心理念,持续建设完善“机构+机制”体系,建立了涵盖治理、学术、职业发展与创业、青年校友、会员发展与权益保护等在内的九大委员会体系,确保组织健康发展。同时,理事会稳步提升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为确保组织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坚持有序的领导层更迭机制,已经顺利完成会长、理事的换届与交接,并如期提前推荐了下一届理事长候选人,切实落实“传承”的原则。理事会推动活动从“独办”走向“联办”,从“服务自身校友”走向“引领社区、社群发展”。并启动《年报》编撰以及“三十年三十人”评选项目和导师计划,完善组织的历史记录体系与榜样带动体系。

续然作校友会执行团队工作报告

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会长续然在执行团队年度工作报告中表示,校友会在过去一年中共举办五十余场高质量活动,累计吸引超过一千五百余人次参与,并与新英格兰地区超过十四个兄弟组织深化合作。在此基础上,校友会重点打造并扩大了品牌活动的影响力:“蛇年春节晚会”规模再创新高,吸引了来自各界的校友和家庭共庆佳节;“秋季迎新烧烤”参与人数显著增长,为新老校友搭建了温暖的交流平台。与此同时,校友会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波士顿地区5大校友会联合举办的首届“校友杯”高尔夫球赛成为区域校友组织协作的新亮点,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今年校庆期间,举办长跑与“从燕园到哈佛:一座图书馆连接的中美学术传奇”主题讲座,让校友在运动与人文并重的氛围中共同致敬母校传统。

在学术与职业发展方面,校友会全新推出“她力量·女性职场与创业领航论坛”与“薪火计划”导师项目,系统支持校友的职业成长与长期发展。此外,我们举办的院士对谈、投资与创业主题分享,生物医药同行小聚,及艺术、摄影等高质量的讲座,进一步拓展了校友的知识视野与跨界交流空间。

校友会始终将校友权益与身心健康作为重点工作。针对在美校友所面临的现实风险与生活挑战,我们组织法律与心理专题讲座,增强校友对政策、安全与资源体系的了解。今年新成立的“博雅心身健康俱乐部”在全年开展近二十场活动,从情绪管理、亲密关系到睡眠改善、正念冥想,为校友提供可持续的心理支持与关怀,切实提升大家的身心健康体验。

北大新英格兰校友会龙舟队继续保持了传统优势地位,在波士顿龙舟赛中实现连续第七次蝉联校友组冠军,并追平队史最佳战绩位列总排名第五。龙舟队全年组织了超过50次水上训练,共参加5场新英格兰地区的龙舟赛事,更是首次参与美东地区顶级专业赛事,展现了北大人的拼搏精神。此外,校友会也组织多场徒步、秋游与高尔夫训练营,包括Mt. Washington、Mt. Jefferson等户外路线,并为波士顿马拉松参赛校友加油鼓劲,为校友社群注入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校友会坚持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通过企业与校友的有力支持实现稳健运营。校友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执行团队成员与志愿者们的高效执行力与默默奉献。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服务校友的初心,在活动品质、资源整合与社区建设上不断突破,为新英格兰地区的北大校友打造更加温暖、坚实与富有活力的精神家园。

大会举行表彰仪式,活动委员会主席周林林为提供赞助的企业代表和校友颁奖。大会对过去一年中表现突出的执行团队成员进行了表彰,校友会理事会青年委员会主席单铭和校友会会长续然为执行团队成员颁奖。

执行团队成员表彰

大会特别设立最佳新人奖,表彰那些刚刚加入校友会,就用热情和才华带来新气象的伙伴们。

新校友表彰

在演讲环节,三位嘉宾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维度,为校友们带来了一场跨越学科与时空的深度对话。

杨继东作分享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馆长、北大校友杨继东博士以《美国收藏中国资料的历史》为题,介绍了中美文化交流与东亚研究的百年发展历程。他澄清了哈佛燕京学社的独特渊源,并非源于庚子赔款,而是由查尔斯·马丁·霍尔的遗赠创立。杨继东回顾了美国汉学研究从19世纪传教士驱动的捐赠模式,向20世纪学院派学术的转变,以及二战后冷战背景下“区域研究”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他强调,目前美国对中国文献资料的收集规模远超中国大学对美国文献的收集,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挑战时,他呼吁学界要重新重视对纸质文献的实体保藏,以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挑战。

李汉松作分享

政治哲学与思想史学者李汉松教授以“国际法律秩序的裂变与重塑”为题,为校友们带来了一场对当下国际形势的深度思辨。他从“环球同此凉凉”的感受切入,指出当前国际秩序的核心问题在于创建者(美国)的系统性反思与撤离。他对现行国际体系提出了结构性和规范性的双重批判:在结构上,国际秩序建构者的撤离造成了不平衡;在规范上,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对缺乏代表性的普世价值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李汉松进一步探讨了全球南方和东方国家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选择性服从和战略性双重标准,并认为当前世界正趋向于区域化和分裂。他最终以古希腊雅典的“共同审议”精神作结,呼吁我们必须跨越语言、文化和文明的界限,通过共享的意志,实现真正的跨文明对话与合作。

吴皓作分享

世界知名结构免疫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吴皓院士带来了关于生物科技前沿与学术探索的深度分享。她的核心理念是“分子是社会化的分子”。她通过研究揭示了蛋白质的功能并非独自工作,而是需要“社交”,通过相互合作与“对话”,形成短暂的联盟、社群,并形象地将分子聚集的过程比作一个高效的“工厂”(科学上称为相分离)。她强调,理解和解析这些分子互作的“会话”至关重要,这为通过药物干预来精准治疗疾病提供了关键靶点。展望科学的未来,她指出冷冻电镜和人工智能(特别是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工具)的出现,已成为推动结构生物学和药物研发的颠覆性工具。吴皓认为,靶向这些分子社群的通路,特别是与炎症相关的通路,有望在治疗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的衰老相关疾病方面取得突破。她最后总结道,科学和人类的未来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通过连接、合作和共享目标,我们才能更强大、更具创造力。

随着精彩的特邀嘉宾演讲环节落下帷幕,《燕园情》的旋律缓缓响起,大家不禁回忆起在燕园的青春岁月与求索旅程。在正式闭幕后,博雅心身健康俱乐部还组织了会后冥想活动,帮助校友们在紧张的日程后放松身心,体现了校友会对校友全方位健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