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纪念“巴黎手稿”写作170周年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理解”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举行,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30余位学者与会,对关涉这一文本的文献、思想、历史地位和当代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文献研究中心、人学研究中心、青年哲学论坛、马克思学论坛共同举办,北京大学“黄枬森项目“资助。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文献辑录与疏证。聂锦芳提出了重新研究“巴黎手稿”的“路线图”,特别介绍了根据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MEGA2)第1部分第2卷编排、辑录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始顺序版”的情形及其意义,王东则对此阐发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新的编排,鲁克俭根据MEGA“附属材料”卷梳理了相关文献学信息,韩立新披露了其即将出版的研究专著中的新思考。第二项成果是重要思想解读。魏小萍指出由于马克思没有对外化劳动(die entaüsserte Arbeit)与异化劳动(die entfremdete Arbeit)的概念进行清晰的区分所导致的在探究异化劳动的产生原因与废除途径上出现的逻辑困境,王峰明也基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而分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理论难点,李凯林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双重形态和历史内涵,刘秀萍论证了“异化劳动学说”对“人本学”的超越,彭宏伟分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重批判的同一性,王巍对《巴黎手稿》的“实践”概念进行了再解读。第三项成果是历史地位重估。陈志尚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争论进行了回顾,赵家祥分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李德顺则辨析了马克思“两个尺度”的思想与价值思维,梁树发梳理了《手稿》的发表与西方“马克思学”的形成的关系,安启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提出“大唯物史观与实践辩证法”构想,杨学功重新辨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与人学问题,孙熙国论证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资本批判理论的统一性。
据悉,在马克思撰写的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巴黎手稿”(包括通常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个笔记本”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是除《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之外,在思想界、学术界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作品。它自1932年发表以来,不仅在哲学、经济学领域影响很大,而且还扩展到美学、文学、社会学甚至自然科学学等学科,以及对资本时代人的处境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声势浩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异化和人道主义”论争等重大理论事件,都与其有直接的关联。今年适逢这一手稿写作170周年,与会者认为,根据最新文献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并由此生发出对当代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将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及其当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