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音画金秋 徜徉未名”湖畔音乐会成功举行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13-10-29

金秋十月,燕园如画。10月26日下午,来自提琴社、民乐团、中乐学社、鼓玩儿打击乐社、手风琴协会、口琴协会及北大附小乐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古典音乐协会的同学在未名湖畔为师生上演一场中西交汇的音乐盛宴。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校团委副书记王逸鸣及部分教师参加活动,来到湖畔欣赏同学们的演奏。

音乐会正式开始前,在大提琴曲《沉思》中,全体演职人员与观众为近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默哀三分钟。

本次音乐会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筹备,力图在保持高质量演出水平的同时,在选曲上跨越不同的音乐传统,让音乐回归公共空间和大众生活。提琴曲《瑶族舞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以民间舞曲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生动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单簧管波尔卡》的旋律来自民间,经波兰单簧管演奏家普罗修斯卡改编,经由口琴演奏别有韵味。北京外国语大学古典音乐协会表演的《幽默曲》又名滑稽曲,由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是流行于19世纪的一种富于幽默风趣或表现恬淡朴素、明朗愉快精致的器乐曲。手风琴协会表演了《冬》第一乐章,选自维瓦尔第的四季,表现出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靠着来回跺步来保持体温,但牙齿仍不住地打颤的情景。《桌面上的二重奏》由莫扎特创作,是把乐谱平放在桌面,两位小提琴演奏者在该桌子两旁,面对面站立,看同一张乐谱,一个从头到尾演奏,另一个则是从尾到头演奏,别有趣味。鼓玩儿打击乐社带来的西非手鼓曲由7名鼓手演奏,人声与鼓点相融,引人随之摇摆。北大附小乐团的小朋友演绎了《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和《台湾民谣组曲》,引来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中乐学社演奏的《驼铃响叮当》由国家一级作曲家顾冠仁于1980年创作,乐曲以清新别致的旋律描绘了满载货物的骆驼队在微风中从远方缓慢行进而来,驼铃声由远而近的情景。

 

演出现场 悠扬的琴声与激昂的鼓点引来了校内外师生的围观。音乐会中穿插着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也有野性的手鼓曲和悠扬的探戈。从刚上小学的小朋友到年逾的花甲的老者,都立于花神庙周围,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在不停的欢呼与鼓掌中,现场气氛也逐渐达到高潮。曲目奏毕,观众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一位考古文博学院的退休老教授专门找到负责同学,表达了欣慰之情:“从未在湖畔听过琴声,今天在这里欣赏了如此精彩的一场演出,实在是很惊喜。我觉得这种活动形式非常好,它让音乐走进了燕园里每一位师生的生活。希望你们能把这样的活动办下去,让更多的同学听听音乐。”

湖畔热情的观众 活动结束后,叶静漪副书记与演职人员合影,并与同学亲切交谈。她表示“湖畔音乐会”的形式非常新颖,校内外各个音乐社团共同参与,不仅为各个社团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还为北大更多的师生提供一个接触高雅艺术,提高音乐素养的机会。北大现在条件有限,未名湖畔花神庙是一个新的练习场所,也是北大特色的风景线。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创新形式,多组织类似活动,引领校园新风尚。

叶静漪与演职人员合影 本次活动是在校团委、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提琴社主办的。提琴社成立于2009年10月,包括弦乐团与教学班两部分,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排练、教学、演出、讲座、影片鉴赏、音乐会观摩、支教等。湖畔音乐会是多个社团音乐联合演出的有益尝试,受到校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好评。

北京大学历来重视美育教育,音乐传统源远流长。北大校园里的音乐表演者的音乐风格兼具稳定与创新,在表演内容,表现形式等维度上锐意开拓,不断推动着校园音乐文化向前发展。同时,寄寓在音乐中的和谐之美与人文关怀也在一代代北大学子中得到了传承和体现,演绎着北大青年学子的梦想与情怀。

编辑:Refresh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