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27日,第十三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刚启用不久的人文学苑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与当代”。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辑余新华编审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来自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国内马哲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学术领域。北京大学已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枬森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其主编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所以此次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别具一番意义。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书面讲话,深切缅怀了黄枬森教授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筚路蓝缕之功。
此次论坛旨在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发展的探索历程,直面当代世界的新形势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重新解读并激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进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相关研究,切实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此次论坛为期两天,采取主题报告与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研讨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反思与方法论检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重要文本、人物和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国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在两天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历程,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马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和基础性意义。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与理论逻辑、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文献考证与文本解释等诸种关系进行了审慎辨析,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系列经典文本,深入探讨了当今马哲史研究的各种范式,并提出重写马哲史的方法论自觉问题,共同致力于马哲史学科的合理建构与健康发展,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奠定深厚的学术基础。
据悉,“马克思哲学论坛”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共同创办。此前已在全国各地连续举办十二届,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深入探索重大问题的高端论坛,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编辑: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