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探索物理,一个洞察人情,一个谱就天地文章,一个抒写人间情怀。2013年5月15日下午,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众芳所在”系列讲座——“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举行,由画法研究院院长、书画家范曾主持,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进行了一场科苑文坛的精彩对话。
活动现场
“科学家和文学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更好地了解世界。”讲座开场,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一语道出了科学与文学共同的使命。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玉亮进一步阐释道:“科学考察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文学关乎人与世界的精神联系,科学为文学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同样,文学也为科学拓宽了想象的园地。”
王恩哥致辞
科学与文学的共通之处,首先在于对世界的共同关怀。杨振宁指出,无论是人类诞生之后产生的宗教、文学、艺术,还是恒常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共同元素。科学和文学一样,都是为了人类更加了解自身、自身所生存的世界、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在传统观点看来,科学是一个严密的世界,杜绝想象猜臆。可在杨振宁看来,科学与哲学乃至宗教有着莫大联系。科学利用人类有限的神经元来探索世界,所得自然有限的;而宗教却打开了一片无限的疆域,勾勒出了无数种可能。
杨振宁先生
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将自己文学创作的历程娓娓道来。小时候对听故事的喜爱,激励着年少的莫言去讲故事,小学辍学后,莫言用自己仅学的五百来字来写故事,并将《新华字典》作为自己的学习宝库,积累语言词汇和乡土体验。这些故事流诸笔尖,便编织成了一个个家乡的故事,乡村的故事,中国的故事。他强调说:“与科学用定理来奠基世界相对,文学世界的基础是生活,再加上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与思考。”
莫言先生
杨振宁还谈到治学的三部曲:真情、妙悟、铸文章。这是范曾赠杨振宁的一幅画作上的题词。他认为,与文学一样,科学当然需要“真情”,那是对自然现象与规律浓烈的兴趣,这是科学家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动力,而在山重水复的探索之后,终有柳暗花明的一刹那,那便是“妙悟”,这是科学成果诞生之前的黎明。最后,“真情”与“妙悟”终将铸得一首天地华章。
在讲座的后半场,北京大学的学生与大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杨振宁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求学经历,用自己来到芝加哥大学后在寻找科研课题上的种种困境,来鼓励各位年轻的科学之峰的攀登者们不要失望,将“真情”与“汗水”结合,终会寻找到企盼的成果。谈及“未名”和“成名”之间的变化,莫言坦言自己“高兴持续了20分钟”,接着最重要的事还是回到自己的书桌上。他鼓励当代的年轻人说,以汗水和才华博得的成名是每个人正当的追求,能写出打动国人、打动世人,甚至超越时空的伟大作品,仍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范曾向杨振宁、莫言赠送画作
“诚外无物”、“自强不息”、“青春万岁”——最后,三位大家分别以这三个词相赠,作为青春的礼物,勉励学子们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
编辑:Cl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