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千载莫高佳篇续,百年守望薪火传”——考古文博学院赴甘肃敦煌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5-04-2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5年4月18日,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党员、团员代表赴甘肃敦煌开展“千载莫高佳篇续,百年守望薪火传”主题党团日活动。学院师生与北大考古人的杰出代表、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优秀院友陈港娟、钟芳蓉等开展主题交流,共同学习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的“莫高精神”,展望“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的奋进之路。此次活动由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蓓带队。

合影留念

上午,师生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及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见证莫高窟数字化展示的丰硕成果,并前往莫高窟窟区,在讲解员指引下考察数个洞窟。佛陀菩萨宝相庄严,飞天舞者衣带翩翩,亭台楼阁巍然矗立,青绿山水高低错落。莫高窟历经千年仍光彩夺目,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恒久魅力。

师生考察莫高窟并于九层楼合影留念

下午,师生前往敦煌研究院,与樊锦诗及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展开座谈交流。樊锦诗对莫高窟自1900年被发现以来石窟考古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成果进行详细介绍。她指出,百余年来的敦煌石窟考古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时期,一代代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逐渐在敦煌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让莫高窟这颗“明珠”越发熠熠生辉。时至今日,莫高窟的测绘研究工作还在持续开展,许多石窟的考古报告还在认真仔细编撰,以求在石窟考古的基础科研方面作出贡献。她特别强调了文物工作“保护第一”的重要性,石窟遗产不可再生,要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这一文明瑰宝,必须首先着眼于文物调研与保护工作。敦煌研究院在国内最早开展石窟寺系统保护,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还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在加强对窟内及周边环境的监测以利于保护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樊锦诗作介绍

聆听樊锦诗的介绍,师生感叹于她60多年来的坚守与付出,也折服于她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远见卓识,更增进了对敦煌考古研究的向往之情。同学们还针对敦煌石窟考古、石窟寺壁画彩塑保护等相关领域向樊锦诗提问并获得解答,在交流中进一步坚定求学初心。

师生认真聆听

樊锦诗耐心解答学生提问

座谈会后,师生参观了敦煌石窟监测中心和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调研先进科技服务于石窟寺保护的研究成果。在监测中心,师生认真了解了对洞窟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石窟寺保护区域内的地震、洪水、沙尘等地质破坏因素的实况监测是如何实现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六个甘肃省重点石窟寺有效预防性保护的;在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师生穿梭于复杂的实验仪器和巨大的土遗址样块之间,学习实验室如何改变降水、冻融、加固剂等条件,通过夏冬季温湿度模拟等方式对土遗址病害情况进行科学预判、对土遗址加固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敦煌石窟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巩一璞介绍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

敦煌研究院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副研究馆员张博介绍实验室情况

通过此次党团日活动,学院师生对莫高窟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敦煌研究院工作的经验成果有了细致体察,更对“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有了深刻感悟。学院将持续统筹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合力,引导学生增强学科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