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王义遒教授向北京大学捐赠仪式暨首届博雅时频青年奖评审会在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副校长、教务长、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房芳,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3所所长葛军,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武建锋,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院长彭练矛、党委书记冯梅萍、副院长王延辉及30余位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量子电子学研究所师生共同出席了捐赠仪式。仪式由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宇宁主持。

合影
龚旗煌会见嘉宾,并对王义遒的捐赠表示感谢。他指出,此次捐赠体现出王义遒教授对学术事业的热忱、对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期许以及对国家创新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希望该项目助力时间频率领域青年人才发展,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北大力量。仪式上,龚旗煌代表学校向王义遒致赠捐赠证书。
王博在致辞中指出,基金会要加强管理,让项目充分发挥发掘、鼓励和支持青年领军人才的作用,为推动科研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王义遒回顾了与时间频率科学结缘的经历。他指出,时间频率技术是现代科技社会的基石,希望该奖项能激发更多年轻人投身该领域,潜心钻研,勇于挑战前沿科学问题,助力我国时频科技水平持续走在世界前列。
彭练矛介绍了项目筹备情况和未来规划。
捐赠仪式后举行了首届博雅时频青年奖评审会,评选出首届“博雅时频青年奖”获奖人。王延辉主持评审会。
王义遒教授出生于1932年9月20日,浙江宁波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等职。他是中国波谱学和量子频标领域知名专家。其著作《量子频标原理》在这一领域有重要影响,有科学论文七十多篇,对中国波谱学和量子频标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