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雄起!三星堆发掘现场的北大考古人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5-11

1986年,三星堆1、2号祭祀坑“一醒惊天下”。夸张的纵目面具、高大的青铜立人、奇特的“通天”神树,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30多年来,围绕祭祀坑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三星堆背后的未解之谜牵动世人心弦。

2019年12月2日,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2006级北大考古人冉宏林接到报告,三星堆1、2号祭祀坑附近区域在新一轮勘探中发现了青铜器。冉宏林与三星堆工作站站长、1980级北大考古校友雷雨迅速赶往现场,明确了青铜器来自第3号祭祀坑。

132191a2d8264f1ebd579a84fa55d0eb.jpg

雷雨和冉宏林接受央视专访

这个报告开启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除了1986年发掘完成的1、2号坑外,新发现的3-8号坑正在进行发掘清理工作。北京大学三星堆考古队负责的8号坑位于发掘区东南角,是所有祭祀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在这一轮三星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中,雷雨担任总领队主持全局,冉宏林作为执行领队负责现场协调指挥。主持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发掘的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中,也有多位北大考古毕业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3号祭祀坑的主要负责人徐斐宏,4号祭祀坑的主要负责人许丹阳,5、6、7号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马永超等都是新生代的“90后”北大考古毕业生。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传承并汇聚了几代北大考古人的精神和力量。

b236212397f244e991142bd518d42e85.jpg

北大三星堆考古队部分队员

“北大考古人,筑梦三星堆”(视频来源: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

“这些年轻人坐起冷板凳来相当可以!”

展现在央视直播现场和多家报纸上的北大考古人能说,能玩,业务素养和技术水平都是一流,而聚光灯后的年轻人更需要做的是日复一日精细化发掘工作。

自北大参与发掘以来,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赵昊一直没有离开,可以说是8号坑的“老人”,“85后”的他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念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奔赴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7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的中国学者。对于新一轮的三星堆发掘工作,赵昊用了“近乎完美的考古发掘现场”来形容。无论是装满先进仪器的透明钢结构考古工作仓,还是可以第一时间用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的移动实验室,抑或是可快速处理的文物保护措施——“哪怕是这里的1克土质,也能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土壤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微观分析,这是让全世界考古同行羡慕的理想工作状态。”

6d75688cc0a04939b4a2bf208813386e.jpg

赵昊接受融媒体中心采访

尽管工作条件接近于完美,但赵昊同样提到了慢工细活的艰苦。“常有记者或者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能挖到‘稀世珍宝’,我只能回应他们,‘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目前来讲清理和采样工作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据赵昊介绍,目前8号祭祀坑已经向下挖掘1米多,上层填土已经全部清理结束,已经清理到一片比较大的灰烬层。“前期探测显示,灰烬层下20厘米左右是比较密集的金属层,清理中已经发现了一些青铜碎片,推测下方仍会有较多的青铜制品分布。所以,要把每一步基本工作做扎实才能‘拨云见月’,对于目前8号坑的进度我非常满意。”赵昊表示。

“这种慢工细活其实挺磨神经的,必须要坐得住冷板凳。”参与发掘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蔡宁同样表示。蔡宁是今年3月正式入驻三星堆的,回忆起初来三星堆的心情,蔡宁觉得十分激动和幸运。“这次三星堆发掘注定会在考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90后’青年研究者,我们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的人类活动,进一步丰富上世纪80年代的发掘材料。”

951725a39c024b74b9cf0c63c177e31c.jpg

蔡宁接受融媒体中心采访

蔡宁和团队成员在前期填土的清理中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与外界想象的轰轰烈烈“挖神树”“找大鼎”完全不同的是,填土的清理过程讲求质量、不求神速。为了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坑内堆积过程,团队平均每天只能清除几厘米厚度的填土。功夫不负有心人,蔡宁团队在8号祭祀坑不仅揭露出了红烧土、石板等重要建筑遗存,还采集了大量土样和青铜碎片,并根据填土的分层现象观察出堆积倾倒方向,这对判断八座“祭祀坑”的性质至关重要。

“对于我们考古工作者来说,发掘过程和发掘结果同样重要,细心、认真、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是我们年轻考古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三星堆给了我们很好的锻炼机会。”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何晓歌这样说道,“祭祀坑这类特殊遗存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次发掘有可能是我们了解三星堆祭祀遗存的最后一次机会,需要倍加珍惜。每一次发掘都有可能对遗址造成破坏,只有在发掘过程中系统采集各方面信息,才能弥补田野考古天生的‘遗憾’。”

活泼爱笑的何晓歌是个球迷又喜爱相声,已先后5次参与田野考古发掘的她与同为北大考古“90后”女博士生的彭思宇,成为了看似枯燥的8号坑发掘工作中的一对“开心果”。据她们透露,除了日常发掘工作和队员们各自的学业,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光氛围十分融洽。“都是年轻人,轮休的时候结伴去成都或德阳市区‘耍’,日常短短的午休时间也经常上演‘谁是卧底’游戏,开心大笑过后可以纾解一切疲惫。”

b369b5a7f90045e3bb669f747d362353.jpg

考古队员在认真发掘作业中

现场总指挥冉宏林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读了本科和硕士,于2013年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目前在职攻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学位,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以三星堆文化为题刚刚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正在准备答辩。他对这群以“90后”北大考古人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之前担心他们对精细化发掘的作业方式有想法,年轻同学可能都想赶紧亲手发掘出能进博物馆珍品区的‘大宝贝’。但是现在我发现这种担心多虑了,师弟师妹们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常常对发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和钻研,这与我在北大参加考古实习时经历的场景是一样的,‘90后’的他们传承了北大田野考古一贯的优良传统。”

因为“80级”而被称为“80后”的雷雨站长,对常常以跪姿和俯卧姿态趴在台上,甚至吊在半空中从事非接触式精细化发掘的年轻队员有着很高的评价。“他们有技术、有学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身在蜜罐中长大的年轻人并没有‘骄娇二气’,他们坐冷板凳的能力不输前人。新时代的北大考古人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的厚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接力棒可以放心传下去了!”

“老师们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方法和理念”

在年轻的北大发掘团队背后,还有一支强大的顾问和研究队伍时刻为他们“保驾护航”。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长期从事西南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他全程参与了此次三星堆新祭祀坑的确认和发掘规划的制定工作;学院原院长雷兴山教授是商周考古领域专家,在今年3月央视新闻频道《三星堆新发现》特别节目中担任解说嘉宾介绍三星堆发掘的意义和价值;原院长孙庆伟教授也是专攻三代考古的专家,就三星堆此次新发现的重大意义接受了新华社的系列专访,为广大观众答疑解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名年代学专家吴小红教授及其团队承担此次三星堆遗址的系统性碳十四测年工作,以解决长期以来关于三星堆遗址年代问题的争议。正是有了学院强大的后援团,统揽发掘全局、把控关键节点,及时指导前方发掘团队开展工作,世人瞩目的发掘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孙华教授接受融媒体中心采访(视频来源: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等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及各部门同志作为学术和后方支援团队深度参与。李伯谦、刘绪等老先生也时刻关心三星堆考古发掘进展,给予指导。可以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燕园‘大后方’的心,三星堆发掘堪称是北大考古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孙庆伟介绍道。

蔡宁告诉记者,考古文博学院老师们传承的不仅是田野考古的具体方法,更是北大考古人探求文明奥秘的执著精神,他们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对学科的深邃思考尤其值得年轻“90后”考古人学习。“北大的老师们有着很强的学术敏感性,关注重大学术问题,每一个考古实习地点的选择都是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这也是北大考古始终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吸引力的关键原因。”蔡宁表示。

让冉宏林印象深刻的还有北大考古人踏实平和又兼容并包的学术心态。“在北大的近11年学习和田野实习经历里,遇到的每一位指导老师都会和我们在工地上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学,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了我们学术素养乃至人生的价值标准。”冉宏林说,“我会在坚持基本工作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可以说,三星堆遗址发掘中迸发的‘创新火花’,与我在北大的学习经历有莫大关系。”

“考古发掘现场也是生动的思政教育课堂”

开设田野考古实习课程,让学生尽早进入考古发掘现场,更真实地感受中华民族血脉的记忆与文明的演变,这是北大考古延续60余年的重要特色。“考古发掘现场不仅是业务实践基地,更是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堂,与坚若磐石、方正不阿的文物为伴,通过对历史与文明的解读,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四个自信’。在实践中掌握打开历史谜团的密码,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领悟学科转型之重任,是这次三星堆考古工作的重要特点。”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表示。

e2daacf21751400fbc8e03e883cbdb7d.jpg

北京大学团委、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织北大师生实践团赴三星堆遗址

“学党史赓续精神血脉 共奋进续写考古新篇”,2021年4月9日—11日,北京大学团委、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织北大师生实践团赴三星堆遗址,与现场的北大考古人一道开展了思政实践活动,并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上海大学联合举办一院三校主题党团日座谈会。实践团一行走近了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向阳镇,在历史维度的变换中,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悠长与现实美好生活的得来不易。

50a6b52d8479419d97f6993fa17aa1db.jpg

“一院三校”主题团日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举办的一院三校党团日座谈会上,数位北大考古人先后发言,讲述了他们与考古的不解之缘。他们共同提到了去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指示,“鼓舞”“自豪”“压力””“不辱使命”,这些关键词串成了北大考古人的真实心声。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考古工作越来越重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果过去我对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名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人员,那么现在,我需要成为三星堆古蜀文明的阐释者和三星堆文化的传播者。把个人研究爱好和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更多优秀考古成果助推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冉宏林如是说。

“去年9月,我在陕西周原遗址考古工地上第一时间学习了总书记‘9.28’”重要讲话。这场讲话让当时一起参与发掘的师生倍感振奋,总书记的指引让我们感到使命在肩。作为青年党员,在考古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冲锋在前、作出表率,用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成果回应中华文明,回馈社会关注,真正为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蔡宁如是说。

“2014年刚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给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回信让我感到自豪。去年刚参加工作不久,总书记的‘9.28’讲话更是坚定了我的理想信念。作为考古新生代,我要在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更加清晰、全面地阐释中华文明独有的起源和发展之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青年党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许丹阳如是说。

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总理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仍然专注于考古事业,心还是静的,这很不容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正在参与三星堆发掘工作的青年党员李楠回忆道。“总理在8号坑与我们亲切交谈,他鼓励我们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三星堆遗址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李楠说道,“考古发掘本来就是我的兴趣和终身志向,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使我更加坚定了将一生奉献于阐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志向!”

1825a9029d38479e9ee1c461b2df0d33.jpg

李楠(中)与其他北大考古发掘队员在现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百年党史,百年学科,北大考古起步于国运危难之际,膺承了“扬阐吾国文化,兼改定往史之计”的历史使命。弦歌浩荡,无论是战乱频仍的旧社会还是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北大考古人都坚守学术报国的学科初心,肩负赓续文明、重著国史的学科使命。

踏遍祖国山川、力践知行合一,一代代北大考古人接续奋斗,熔铸了考古学的北大范式和北大气象。现如今,他们在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培育着“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在立德树人探索中交出了不负时代、不辱使命的满意答卷。

参考资料:李克强考察三星堆考古现场: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