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北大校友邵峰、刘光慧获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来源:北大人 时间:2021-09-29

2021年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2021中关村论坛揭晓,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北京大学技术物理学系1991级本科校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北京大学医学部1997级本科校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据了解,14位获奖科学家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从0到1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学家的坚持。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两位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北大人: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获得者 邵峰

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邵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团队,我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而骄傲!”

邵峰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中国科学报 郑金武摄)

邵峰,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邵峰选择远赴美国深造,获得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产出了一系列重量级成果。

2005年,邵峰毅然回国,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对于这份执着,邵峰说,自己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份认同感:如果自己学有所成,从事的工作能对提升国内科研水平有哪怕是一点帮助,那就一定要回国。

当时的国内,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研究起步不久。邵峰组建团队,开始从事细菌感染、免疫防御分子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他说,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但是在研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有价值的还是去研究和人类健康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且找到更多的治疗方法。”

邵峰说,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遥遥无期的等待。比如他们从2007年以来一直在做一项炎症小体的天然免疫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令我特别欣慰的是,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对追求科研真理都有一种特别朴素的挚爱!大家沉浸在实验室里,凝心聚力为一项成果而付出,不被外界的企业、课题、经费等‘诱惑’。我想这就是科学家应具备的定力。”

邵峰自己就是“沉浸者”中的一员。如果不出差、不外出开会,他肯定每天都会出现在北生所的实验室里。早上8点就到,和实验室的各组伙伴们商量最新的选题、新的研究进展,问问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一圈下来,往往已经到了下午,中午饭顾不上吃是常态。但对于伙伴们,他一直很关心。团队科研成员只要有谁身体不舒服,邵峰肯定第一句话就是“赶紧去看医生,然后休息休息,养足精力才能继续干活儿”。

在大家的努力下,邵峰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2007年起,邵峰团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期刊上频频亮相,发表多篇重量级论文,研究成果多次被专家和学术杂志重点评述。目前,邵峰是天然免疫和细胞焦亡领域最为领先和贡献最大的国际科学领军者之一,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承认,极大地推动了领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他对于Gasdermin家族蛋白的研究,开启了炎症与免疫研究的新方向,同时也为包括脓毒症和肠炎在内的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药物以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引起了国外很多大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的高度关注。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在北京揭晓。邵峰因发现了人体细胞内对病原菌内毒素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摘得“生命科学奖”。

人物简介

 

邵峰,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1996年邵峰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回国后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作为首位大陆本土科学家获得国际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21年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邵峰主要从事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在病原菌毒力机制和抗细菌天然免疫领域取得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得者 刘光慧

手持四根“魔杖”,胸前一颗光耀璀璨、孕育无限可能的“水晶球”。有记者曾说,如果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刘光慧画一幅卡通素描,这个构图再合适不过。

四根“魔杖”代表四种基因编辑技术,除了闻名遐迩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团队对于辅助病毒依赖的腺病毒载体(HDAdV)、TALEN、telHDAdV等基因编辑技术持续探索研究了近十年。“水晶球”代表充满生命魔力的干细胞,无论是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还是诱导多能干细胞,刘光慧对蕴藏在它们内部的“波诡云谲”的机制做了深入的探索,并创新性地发明了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推动干细胞走向不同的生命进程。

刘光慧,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人多能干细胞与衰老&疾病研究课题组组长(PI),是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医的经历让刘光慧深刻理解科研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疾病防治,他发现教科书中记载的疾病机理和药物的作用原理几乎均来自于西方。为了用中国方案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发现新型疾病机理和干预策略,刘光慧走了一条看似“绕圈”的路,却直击“根基”。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攻读学位后,刘光慧前往美国斯科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个全美排名前十的研究所,刘光慧对细胞核膜蛋白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透彻的研究。2009年,美国解除了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刘光慧判断干细胞技术对于理解和治疗人类疾病将大有可为,旋即于同年转入美国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开始从事人类干细胞相关研究。

刘光慧

2012年,在干细胞和基因调控领域受到良好训练的刘光慧重返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衰老与再生研究组。“出国学习就是为了回来。”刘光慧的内心始终坚定如初。

近些年,他带领团队首次在人类疾病干细胞中实现致病基因突变的精准高效矫正;获得世界上首例遗传增强的干细胞及血管细胞……这些让刘光慧获得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众多奖项和荣誉。凭借创造了世界首例长寿基因敲除猴模型、揭示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在衰老调节通路方面的差异,刘光慧及合作团队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6月,刘光慧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2021年9月13日,获得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

个人简介

刘光慧,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7-2012年先后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和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从事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研究;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 Protein & Cell 杂志副主编。在衰老和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在 Cell,Nature,Science 和 Cell Stem Cell 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首届老年医学杰出贡献奖、科学探索奖等。

 

资料卡片

2019年,北京市出台新修订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首次设立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国际合作中关村奖三个人物奖奖种,旨在突出科技奖励的人才价值导向。其中,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科学技术的最高奖,旨在奖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发现,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或者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个人;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则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人物奖,颁给了14位科学家: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翟荟、赵永生、刘光慧、彭同华、潘湘斌、杨洋、印奇7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安德里亚·卡罗·费拉里、杰·姆·德·柯艾、马修·艾利克斯、罗伯特·维默尔—施魏因格鲁伯、安东尼、埃尔纳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图片及资料来源:北京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