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刘兴诗校友被授予“四川省科普科幻创作终身成就奖”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21-05-19

2021年5月8日,在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四次理事(扩大)会上,今年90岁的著名科普作家刘兴诗,被授予“四川省科普科幻创作终身成就奖——金牛奖”。

刘兴诗是一位科研成果丰硕,科普科幻作品丰收的双赢作家。他毕业于北大地质地理系。在过去70多年里,他坚持科研和科普并重,实现了科研成果和科普科幻创作成果双丰收。

作为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的他,也亲历了中国科普事业的阶段性发展,也是新中国科幻风雨征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与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同仁一道,让带有中国色彩的科幻文学发展与壮大,一道奠定新中国科幻文学的基础,见证了中国科幻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走下领奖台,90岁从零开始”

对于这个荣誉奖项,刘兴诗看得很淡定,“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我现在要把过往的成绩全都忘了,不再写科普科幻,而是开拓新的写作领域。我今年已经90岁了,要从零开始,时间珍贵。”刘兴诗透露,他现在已经想好了新的三个写作方向,“探险小说,动物小说和美感童话。”

 

在刘兴诗看来,科普和科幻都应该以科学为基础,不能允许伪科学,对读者产生误导。写探险小说和动物小说也是如此。当下出现了很多探险小说、动物小说,很受欢迎, 刘兴诗说,他都注意到了,写得都不错,但是“我觉得,作为地质工作者,我们更有义务站出来,写这两个类型的小说。

现在,一些探险小说,建立是浮光雷影的一次性探险基础上,很快就走过去,并没有深入研究。犹如入宝山,空手而还。而我们地质工作者,到了一个地方,会在地上画很多个方格。每一个格子都要走到。而且也不是走到就完了,还要观察要描述,要采标本要记录,要研究要证实。而且,写动物小说,也需要野生动物有科学的认识。”

专访刘兴诗

 

在70余年的野外考察生涯里,刘兴诗的足迹踏遍沙漠、戈壁、洞穴、岩溶、火山,也走过全球范围内冰川、海岸、森林、草原、河流、沼泽等多种复杂的自然环境。此外,刘兴诗说,自己在北大系统地学过动物学,对动物也有很深的认识,“我也有责任写动物小说。

刘兴诗还计划写童话,“现在的童话热热闹闹的比较多,销量也很高,但是没多大内涵。我想写的更有诗意、美感、哲学意味的童话。比如像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棍》,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那样的童话。这不是我想写,而是我的使命。”

 

刘兴诗著作

 

近70年创作 出版过400多部科普科幻作品

1931年5月8日,刘兴诗出生在武汉。上世纪40年代,刘兴诗在战乱之中的重庆完成了中学教育。1950年,刘兴诗考入了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中,他随之转入燕园北大的地质地理系。毕业留校任教后不久,在北大清华支援兄弟院校建设的时代潮流中,刘兴诗响应号召回到南方,先后在武汉、成都等地任教。

1956年,刘兴诗在北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兴诗在青藏高原东部二郎山进行地质普查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刘兴诗与一批科学家“下海”从事少儿科普和科幻创作事业。自1952年开始科普创作截至目前,刘兴诗出版过400多部科普科幻作品。一些作品列入语文教科书、高校儿童文学教材或一些国家学习中文教材,有多部作品改编为电影、话剧、歌剧、广播剧。

刘兴诗创作的科普美术片《我的朋友小海豚》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和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在中国对外开放之初,影响深远。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是刘兴诗的创作井喷期,他写下了《美洲来的哥伦布》《陨落的生命微尘》等诸多科幻小说。

刘兴诗的科普作品涉猎广泛、种类丰富,其科普读物、科幻小说和童话作品显示着一位地质学家广博的知识面、优美生动的文笔和立足于扎实细致的自然科学基础上盎然生动的浪漫主义情怀。多次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2011年《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系列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