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求是科技基金会官网公布了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名单,12位青年科学家获奖。值得一提的是,12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是来自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的博士生导师黄芊芊,仅30岁,这是继“2020科学探索奖”后黄芊芊获得的又一重要奖项。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是1995年在陈省身、杨振宁、周光召、李远哲、简悦威五位科学家顾问的一致倡议下设立的,专门奖助在中国内地从事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2013年,求是基金会启动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项目,旨在支持国内高校与海外机构竞争吸引最顶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刚开展独立科研事业的青年学者,为中国一流大学引进培养最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提供帮助,致力于为中国未来20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
黄芊芊,现任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神经形态计算等领域的应用。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微电子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DM与VLSI上发表论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10余项、国内授权专利40余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中芯国际。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集成电路3~5纳米节点器件基础问题研究”应急管理项目等。2020年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年获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获国家优青,2017年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20年度入选科学探索奖”。
名单
除黄芊芊外,还有两位校友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朱华星,2007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博士学位;曾振中,2016年于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朱华星,1983年11月出生于广东茂名。2007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在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2015年至2017年3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分别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2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7年4月入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并回国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至今。
朱华星主要从事基本粒子与量子场论的理论研究,在量子场的辐射修正、红外结构、幂次修正等方向取得了系列成果。代表性工作包括提出了一套基于能量关联函数的高能喷注理论,搭建了从喷注测量到光锥上量子场研究的桥梁;首次计算得到横动量依赖部分子分布函数的三圈辐射修正;发现了强相互作用味单态共线演化的类空/类时互反律关系;给出了自然界中最重的基本粒子—顶夸克的微分衰变宽度的最精确理论预言等。迄今已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9篇Phys. Rev. Lett,他引1800余次。
黄芊芊,1989年9月出生。2010年获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获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新型计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微电子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EDM与VLSI上发表论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国际授权专利10余项、国内授权专利40余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中芯国际。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集成电路3~5纳米节点器件基础问题研究”应急管理项目、国家优青项目等。获2020年科学探索奖、第七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等数十项奖励和荣誉。
随着万物互联智能时代的来临,超低功耗应用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愈加重要。降低功耗、提升性能功耗比已成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新驱动力。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集成电路的功耗问题及信息智能处理的挑战,以基础器件的工作原理为出发点,研究超低功耗新原理器件及其应用,并推进相关超低功耗器件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目前,我已在超低功耗新原理器件的输运机理、性能调控、大规模集成以及面向新型计算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研制出的新机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国际上同类器件的亚阈摆幅纪录,综合性能为国际报道中同类器件最高,相关成果被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指南引用。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我们团队与中芯国际合作研制了世界首个基于大生产线的互补隧穿器件集成技术,并将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实现面向物联网等应用场景的极低功耗电路及芯片。
曾振中,1987年出生于广东梅州。2011年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北京大学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16至201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入职南方科技大学,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授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气候学等课程。2019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2020年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特聘专家。
曾振中主要从事生态水文、陆气相互作用、全球环境变化和地球系统模拟等相关领域研究,致力于了解地球系统的动力机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阐明了过去30年全球植被变化对气候系统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馈机制,包括其对陆地水循环、地表能量平衡和地表风速等的影响;揭示了21世纪东南亚山地农业扩张及毁林现象,并结合模型阐明了山地毁林的气候反馈机制;首次发现全球地表风速静止于2010年快速反转,进行归因并分析了其对风能产业的影响。累计发表SCI论文5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包括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6篇,总被引超过4000次(截止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