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数学新视野奖得主朱歆文:如果没北大的同学,我可能就转行了

来源:北大新闻网 时间:2019-11-05

“一般来说,做数学90%的时候都挺痛苦的,你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候就一团乱麻,非常迷茫。但有时候也会突然之间拨云见日,突然发现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原来答案已经在这了。这时候就像感觉是蓦然回首,答案就在灯火阑珊处。”在谈到数学研究的乐趣在哪里时,朱歆文如是告诉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11月3日,2020年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颁奖典礼在美国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举行。科学突破奖也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获奖的科学家们会盛装出席,走过红毯,像明星一样接受闪光灯的追逐。朱歆文是今年的获奖者之一,因为对志村簇理论的应用和p进簇的黎曼希尔伯特问题等在算术几何中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朱歆文获得了2020年度的数学新视野奖(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2004年,朱歆文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到加州伯克利分校留学,获数学博士学位。他于2009-2012年在哈佛大学数学系任助理教授,2012-2014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任助理教授。2014年,他获得终身教职,开始担任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数学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教授。2013年3月25日,朱歆文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国数学学会百年纪念奖学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该奖每年由美国数学学会颁发,仅授予杰出的获得博士学位3-12年的年轻数学家(近几年均只授予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朱歆文进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学习时,他的同级同学中有李驰、袁新意、恽之玮、张伟等人。这些人因为在数学领域里都取得了不俗成绩,被外界称为北大数学的“黄金一代”。

如何发现数学之美,北大数学的“黄金一代”怎么来的,在大部分都是痛苦的研究时间里,如何坚持科研?在颁奖典礼现场,朱歆文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就转行了

2000年,朱歆文进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学习,他的同级同学中,有李驰、袁新意、恽之玮、张伟等人。其中恽之玮、张伟两人曾获2018年度数学新视野奖。除了2000年入学的这批学生外,在2000年前后进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学生,因为在数学领域取得的不俗成绩,被称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其中还包括1999年入校的刘若川、许晨阳(2019年度数学新视野奖),2001年入校的鲁剑锋、马宗明、肖梁,2002年入校的王博潼,2003年入校的刘一峰等等。

“和他们一起学习,确实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和提高。我们当时的环境就是互相激励、影响。可能如果没有这一帮同学的话,我当时也许就转行了。”朱歆文告诉澎湃新闻。

除了有同学的互相影响外,朱歆文直言北大的老师也在“黄金一代”的培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记得当时北大有位老师上课非常有煽动性,很能激励我们。他的眼界也很高,帮我们打开了眼界,教大家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实际上,从某种意义来说,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数学。”朱歆文说。

相比北大的大家一起学习进步,朱歆文坦言自己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工作更多需要的是靠自己。“加州理工比较小,很多时候是靠自己,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但他们这几年对数学系还是很支持的。国内的话,优势在于经费充足,可以请更多的人。”朱歆文告诉澎湃新闻。

兴趣所在,发现数学之美

对于大多人来说,数学意味着这是一门所有升学考试中必考的课程,而数学考试,有时候会变成一种痛苦和恐惧的存在。但在数学家眼里,数学是一份极具美感的科学。

“一般来说,做数学研究90%的时候都挺痛苦的,你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候就一团乱麻,非常迷茫。但有时候也会突然之间拨云见日,突然发现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原来答案已经在这了。这时候就像感觉是蓦然回首,答案就在灯火阑珊处。”朱歆文表示。

除了有拨云见日的痛快外,朱歆文称,数学对于他还是一种美的存在。“数学是对人类智力的一种挑战。就像体育是对人类身体体力的挑战一样,数学,就像一些纯粹的科学,更像是对人类智力的挑战。给我的乐趣就像爬山一样,你到达一个目标,就获得一个乐趣。”

在谈到国内的奥数课程和奥数崇拜问题时,朱歆文表示:“如果为了升学,去参加奥数,这可以理解。但太功利的那种肯定是不好的。尤其是,当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时候,去学习,其实这可能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折磨。”

在采访最后,朱歆文表示,不论是学习还是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感兴趣,并一直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