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北大开展双创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开办公司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思维、创业精神,教给学生新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释放自己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在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来完善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9期)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120岁生日。
这场吸引了全国目光的庆典,不仅是一场新朋故友的相聚,更是一次学术与思想碰撞的机遇。北京大学在创新创业领域的一大动作——即将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也再一次引起了学界、商界的关注。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下称“双创学院”)筹备组组长、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陈东敏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的创业教育跟成果转化脱节,高校双创要服务于学校层面的生态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相结合,研究如何将大学的成果和转化现实有机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反
2011年底,在美国生活接近30年的哈佛大学ROWLAND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东敏,被聘为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及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
作为一位颇具“实战”经验的大学教授,陈东敏在美任教期间,曾与几位合伙人在硅谷联合创办高新技术公司,在前期即获得美国红杉资本80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8年,将公司和100多项专利转让给美国太极公司,陈东敏成功退出。
彼时,北京大学希望他能够搭建一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新平台,而陈东敏也希望后半生能够回国执教,教书育人。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2月下旬,北大4位同学在2018年春斯坦福大学国际大学双创学者(University Innovation Fellows)项目选拔中荣获双创学者称号。据悉,此次是自2017年北京大学双创学院筹建以来第一次与国外顶尖大学的项目合作。北大双创学院从筹建以来获得外界很多关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发展情况和规划?
陈东敏:北大双创学院从筹备至今,目前已经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和主要学科的课程设计。北大开展双创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开办公司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思维、创业精神,教给学生新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释放自己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在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来完善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
我们发现,以往学校采用的传统教育方法,是将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学生再用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这是工具导向的思维。但是时代所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反的,要先找到解决的问题,再用组织创新的方法突破问题,并用创业方法将其规模化。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具有领导力、组织能力、交叉学习的能力,以良好的心态、价值观、创造性思维,转变对问题的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希望同学在双创学院的学习,形成新的思维习惯。这些能力、态度和方法,在他们走向毕业后即便不去创业,去做任何行业,也会对其终身有利。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国内高校双创建设开展如火如荼,但大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与专业和兴趣不相关,又没有系统的指导,其创业的成功率很低。西方大学生创业有成熟的体系,一般学生会扎实地学习相关知识,并通过教师的课题引导,以助教或助理研究员的身份融合到科研项目中。大学生创业时,可不可以试错?
陈东敏:试错当然可以。我们的文化相对保守,认为失败是不体面的事情,但是失败经历是有价值的,经过双创教育后进行的创业,是在系统的思考之后,选了较优的路径。如果创业失败了,就能找到失败的原因,以后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呼吁社会应该对创新创业更加开明包容,尤其对年轻人要容忍体谅他们的所谓失败。
不要总用市场导向对“原创”进行价值考量
《中国经济周刊》:创新并非某一个人或某家企业的事,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目前中央已经有明确规划,2020年我们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前列,2050年要成为创新强国。您认为高校双创工作的使命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
陈东敏:高校既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重要的创新源。纵观西方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大学作为思想和教育的圣地,一直在创新战略中扮演着领头羊和探路者的角色。我们经常说中国高校的科研教育能力很强,但是创造力不行;北京市有很多独角兽公司,但是公司的前沿科技的含金量不高。因此,创业教育跟成果转化是脱节的。
中国高校双创工作使命就是希望能够用东方人特定的价值观重新构造一种新的培养高科技、前沿科技创业人才的新途径。此外,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双创教育不能局限于工科。提到创业,很多人会想到工科学生的创业,这是误区。目前的很多社会问题单靠技术解决不了,北大筹备双创学院其实也是一项创新,是一项社会创新和教育的创新。其难点不仅是通过校际平台充分利用基层,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为师生提供必要的、专职专业的指导和服务,更是要服务于学校层面的生态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相结合,研究如何将大学的成果和转化现实有机结合。
《中国经济周刊》:《2016—2017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近日在京发布。报告指出,近两年我国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新阶段。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您认为当今科技创新如何才能进一步释放能量,让科技创新有良好的产业支撑,使科技创新有用武之地?
陈东敏:中国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成为科技竞争新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赛场的重要主导者,关键要看在“原创”方面取得多大进展。原创能力的加强至关重要,具有颠覆性作用的重大原创性研究更亟须鼓励和提倡。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我们跟踪式研究的创新能力很强,这是好事,可以继续发扬。但是原创创新非常苦、非常艰难,需要下真功夫,我们要鼓励“原创”,要宽容,不要总用市场导向对“原创”进行价值考量,因为技术成果或者技术发明可以立竿见影、效益立现,但是科学研究有时候还是需要时间来检验,不能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