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李佩校友,因病医治无效,享年99岁。
李佩,江苏镇江人,1918年出生在北京。中学就读于美国教会学校贝满女中,193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38年至1941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一句“你不回来我不老”见证坚贞爱情,她一等就是一生。亲历中国百年起伏,我们在书本上“见过”的大人物,她不但见过,而且一起生活过共事过。“比院士还院士”,八旬还在带英语课,被誉“中科院最美玫瑰”,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她还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毅然回国
1947年2月,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次年2月与西南联大学长、康奈尔大学郭永怀结婚。1951年在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中文。1956年10月,李佩与郭永怀携幼女郭芹,冲破层层阻力举家回到祖国,投入新中国建设事业中。
回国后,李佩担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关村西郊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中关村后勤建设。此间,她积极为科研人员服务,创办医院、西式点心店等,是中关村科学城的重要开创者。1961年2月,李佩先生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从此,李佩先生便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当中。
这位老人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
精神的贵族
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唯一的女儿郭芹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她流过眼泪。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博士英语班上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都是站着的。他说,这是跟李佩先生学的,“李先生70多岁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从来没有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
除了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李佩先生还兼任着中国科学院编译职务评定委员会评委、全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审兼首届文理组成员。她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还为中国科学院京区各研究所开办了高研英语进修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项目;并负责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的历届英语笔试出题和评卷工作,参与口语面试。
“他们这代人回国为的是什么?她一生对教育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不是今天的我们能完全理解的。”马石庄说,他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我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是李先生”。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人格的完善。
等到94岁那年,李佩先生实在“忙不动”了,才关闭了大型论坛。在力学所的一间办公室,她和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学生,每周三开小型研讨会,“除了寒暑假,平时都风雨无阻”。这样的讲坛延续至今。
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钱学森文集(中文版)》。李佩先生常常讲钱学森,却很少提郭永怀,旁人说李先生太“大度”了。
时间的敌人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3回工资;她说现在的电视节目太难看了,“民国的人去哪儿了?”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曾跑遍了半个地球,如今,她的背驼得像把折尺,一天的大多数时光蜷缩在朝南书房的沙发里,困了就偎在电暖气上打盹,即使三伏天,她也觉得冷。前些年,眼看年轻人骑车撞了中关村的老科学家,她还特气愤,跟在后头追。如今,她连站到阳台上向朋友招手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只有牙齿和胃,还顽强地工作着。她的胃曾装过胡适家的肉菜、林家翘家的饺子、钱学森家的西餐,那个时候,厨艺很差的周培源只有洗碗的份儿。如今,她还像年轻时在美国一样,爱吃蒜香面包,用自己的牙慢慢地磨。
她的眼眉越来越低垂,这双被皱纹包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如今,没什么能让这个百岁老人大喜大悲了。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其谁”地请在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深受爱戴
她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
2016年5月23日,李佩先生因肺部感染在中关村医院住院治疗,6月29日转入中日友好医院。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李佩先生享受副部级住院医疗待遇。李佩先生因病住院期间,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曾经多次到医院看望。
2016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高超与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老年学长联谊会一同前往医院看望病榻上的李佩先生。
精神长存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李佩先生的一生,饱含着一个世纪的跌宕起伏。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波澜壮阔,在她沉静笃定的面庞下好似都化为平静湖面上的涟漪。她的身上似乎不曾有过时光的印记,而她的身上又是时光最精致的雕琢。
今日再忆先生音容,送别先生。湍流卷走的,是她清逸的身影,卷不走的,是一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