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青年有为!七位北大人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时间:2025-05-05

4月30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布《关于颁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决定》,授予677名同志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北大教师曹云龙,北大校友李承健、刘仲兰、余达刚、刘良会、王超龙、朱芳芳获此殊荣。

获奖北大人简介:

曹云龙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研究员、助理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自然》(Nature)(5篇)、《细胞》(Cell)(3篇)、《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4篇)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其本人获评2022年度《自然》十大人物、《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2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2024年“科学探索奖”,并受邀担任WHO新冠疫苗成分技术咨询小组(TAG-CO-VAC)成员、国际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科学顾问。相关研究成果获评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李承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6级本科校友、2010级博士校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积极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参与中央交办重大研究任务90余项,撰写调查研究报告200余篇,联合开创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A-C理论,作为核心骨干成员参与创办“宏观决策大数据实验室”,为高水平服务中央决策贡献力量。

刘仲兰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3级博士校友,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至201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作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他在岩石圈变形、岩浆侵位和地幔岩蚀变等地质过程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余达刚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7级博士校友,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7年至201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聚焦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研究,他开发了二氧化碳活化新策略和转化新方法,高效合成了药物和材料,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主持国家杰青等项目,发表论文137篇,授权专利21件,成果入选四川十大科学进展,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京都新星讲座奖(Kyoto Rising-Star Lectureship Award)等重要荣誉。

刘良会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4级本科校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8级博士校友,湖南中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2004年至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至2013年就读于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毕业后返乡,他投身家乡石油化工企业技术研发。开展40余项研发课题,攻克诸多技术难关。2016年,承担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关项目,成功建成10万吨/年生产装置并投产,累计创造8.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申报24项中国发明专利,19项已获授权,以科技力量助力家乡产业发展。

王超龙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4级本科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2004年至200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他长期围绕重大疾病的精准防控,融合统计建模与生物信息等前沿技术开展基因组学与流行病学研究,在揭示亚洲人群遗传特征、阐明疾病遗传机制与流行特征、优化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等方向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为我国的精准医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获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朱芳芳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博士校友,苏州血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06年至201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在北大就读期间,她开创性建立恒河猴iPS细胞,这是除日本科学家建立的人和鼠iPS细胞外,被成功重编程的第三个物种。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期间,她建立业界领先的血小板发育与分化研究的技术体系。2021年,创立苏州血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霁生物连续3年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苏州市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