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于2013年12月16日在北京揭晓。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学院教授王恩哥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颁奖仪式将在2014年6月的全体院士大会上举行。
201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推荐工作自2013年1月初正式启动,至3月31日截止。经过形式审查、有效候选奖项评审会议、国内外同行专家通信评审、正式候选奖项评审会议和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评选出6项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5位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
201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6项:
项目《受限条件下液态/固态水的微观形态和物理特性》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该成果对受限条件下液态和固态水的微观形态和物理特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奖人是北京大学王恩哥教授。
项目《手性化学中的几个创新性研究》 获得陈嘉庚化学科学奖。该成果在发现手性物质、建立不对称合成新方法和发展手性药物合成新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林国强研究员。
项目《DNA氧化在哺乳动物发育表观遗传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获得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该成果阐明了DNA去甲基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困扰科学界多年的DNA去甲基化难题,为研究DNA去甲基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框架。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徐国良研究员。
项目《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强迫对亚洲夏季风爆发和气候形成的影响》获得陈嘉庚地球科学奖。该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青藏高原热力效应对亚洲季风变化的影响,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爆发和气候变化的作用做出了原创性贡献。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研究员。
项目《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与分布式组网》获得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该成果为分布式多天线技术这一新兴的组网方式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第4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奖人是东南大学尤肖虎教授。
项目《新型LaFeSi巨磁热效应材料的发现和机理研究》获得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该成果揭示了晶格、自旋等自由度间的竞争与磁相变间的关联,为制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沈保根研究员、胡凤霞研究员和孙继荣研究员。
2014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共5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孙斌勇研究员在证明Howe对偶猜想和Kudla-Rallis守恒律猜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
清华大学刘磊教授发现了蛋白酰肼连接新反应,对蛋白质高效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王俊研究员因其带领团队开展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肠道内微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及其与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等相关的重要因素,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李学龙研究员在视觉数据分解和降维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改善遥感图像的质量和检索有重要意义,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研究员提出了复杂声场环境中的声辐射力计算方法,为生物医学研究、无创治疗以及声学测量和超声临床急需的成像技术和仪器研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技术科学奖。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地球科学奖空缺。
延伸阅读:
王恩哥主要学术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在纳米新材料探索及其物性、原子尺度上的表面生长动力学以及受限条件下水的复杂形态等方面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包括40余篇 Science, Nature,PNAS,Physics Review Letters, J. Am. Chem. Soc.), 总引用率大于7000次(其中单篇论文被SCI 引用100次以上的有12篇),H因子45;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8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简介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命名的科技奖励。
陈嘉庚科学奖设立于2003年,奖励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成果,每个奖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设立于2010年,奖励做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40周岁以下),以激励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立志献身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事业。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人。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同步推荐、评审和颁奖。逢公历单数年推荐和评审,评审工作基于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逢公历双数年在全体院士大会上颁奖。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均分别设立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自成立以来,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推动作用。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简介
1988年,在陈嘉庚后人的资助下,陈嘉庚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并设立陈嘉庚奖。陈嘉庚奖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陈嘉庚奖获得者中已有吴文俊院士、王选院士、黄昆院士、刘东生院士、吴孟超院士、叶笃正院士、李振声院士、郑哲敏院士等8位科学家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了继续办好以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科技奖励,2003年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同时设立陈嘉庚科学奖。2010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获得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了激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内做出原创性成果,2010年基金会又设立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转眼间,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已走过十年历程。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不断成长的十年。十年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始终坚持奖励在中国本土做出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定位和标准,参考国际重要奖励的评奖办法,不断完善和优化推荐评审程序,在保证评奖过程公平公正的同时,着重提高获奖成果的质量,不断地提高陈嘉庚科学奖的声誉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