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只应该如罗丹的思想者那样,没有遮掩、没有装点、赤着膊臂面世。这是思想者的本性,也是思想者的软肋,这是思想者的命定,也是思想者的使命。”
引自《回顾自省录——柳鸣九自述》
2018年11月19日上午,中国翻译界的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在北京颁出,我校1957届西语系校友,法语翻译家柳鸣九获此殊荣,北大教授仲跻昆等六人亦获该奖项。

(图片来源:中国网)
他著作等身,著有《巴黎散记》、《法国文学史》等,译有《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局外人》、《雨果文学论文选》《加缪全集》等,主编丛书《法国二十世纪文学》、《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等,曾获四项国家级图书奖,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称号“终生荣誉学部委员”。
他笔耕不辍,作为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84岁高龄的他历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仍然坚持着对法国文学的研究。
他是长期浸濡于 “翰林院”的学者,是游走于中法大师之间的学界专家,虽著作甚丰,但这并没有使他的脾性稍离地气。他对市井人情的眷恋和情致,自然感人。他深情地描写父亲辛劳克己,以厨艺挣钱培养儿子们“做读书人”;他难以忘怀地记述英年早逝的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 “傻事”、奇事;他童心未泯地回忆孙女“小蛮女”的趣事种种;他对并非血亲然而养育留学的 “另一个孙女”晶晶也充满着长辈的爱意和自豪。
治学之始——与北大结缘
柳鸣九是1953年经第一次全国统考入学的学生,而北京大学西语系经过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的可谓名师云集。柳鸣九接受采访时曾讲到“在北大的四年里,造就成了一个有专业文化、有专业技能的人,这是我日后获得职业工作岗位的基础,也是我建立并发展毕生志趣、积攒我的精神劳绩与文化成果的最初基础。” 从语法、语音、精读、泛读、笔译直到口译,授课教师都是当时国内最优秀、最资深的语言文化专家。李锡祖是一位柳鸣九难忘的老师,“他的幽默、他对同学的亲和态度与他天马行空像自由和风一样的讲课,使我觉得他在骨子里最具有“法兰西风格”,虽然他老穿一身不起眼的布料中山装,而不像吴达元那样从来都是西装笔挺,头发严整油亮”。
这四年,没有一天没有法语课,每天少则三四节,多则七八节。这四年,无故事,无传奇,不过就是把课程一门一门地修好。那时,书包里总装着一个洋瓷碗、一把勺,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宿舍,从一块阵地转战另一块阵地,柳鸣九像上足了发条的钟,分秒必争。

柳鸣九于燕园未名湖畔
推石上山——把法国文学介绍到中国
1957年,23岁的柳鸣九以优异成绩从北大毕业,分配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室工作。这个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最令柳鸣九深感欣慰的是这里的学术环境和数一数二的学者学风。在那么多顶尖级别的学者指导下进行工作,柳鸣九算得上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的幸运儿。在译丛编辑部4年多期间,柳鸣九通过实际接触雨果、莫泊桑等法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名家良作,进入了学术研究的初级阶段。
柳鸣九于1972年动笔、1991年出齐的三卷本《法国文学史》,历经数十载,依旧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多卷本外国国别文学史。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翻译家王文融说:“三卷本终年摆在我的案头,经常查阅参照,犹如须臾不可离的良师益友。”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思艺说:“他不仅具有湖南人的‘闯’劲儿,而且,有胆有谋。”柳鸣九不仅提出了重新评价西方20世纪文学艺术的学术理论问题,同时还为论点提供了基础而充足的论据和论证,精心策划了“一个作品文库,一个研究资料文库,一个理论园地”,即“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和“西方文艺思潮论丛”。

柳鸣九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寓所(图片来源:中国网)

《浪漫弹指间——我与法兰西文学》
天伦之乐——为小孙女艾玛而译的《小王子》

柳鸣九与孙女柳一村

《小王子》
十几年前,柳鸣九以“送小孙女柳一村一个礼物”为目的,翻译了《小王子》,初版的内封就有“为小孙女艾玛而译”这一题词。如今,小孙女在美国健康成长,从小爱读书、喜绘画,画得越来越好。于是,柳鸣九与出版社共同策划,将他为小孙女而译的《小王子》,由小孙女本人配画,完成了二柳双组合本的新版《小王子》。通过与小孙女的这次特殊的合作,柳鸣九完成了老年的一个心愿,就感到心满意足了。虽然这只是为小孙女做的一件手工活,不包含任何致学图谋与文化用心,但选择了这样一个作家、这样一部作品,却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与文化的、精神的意念与思绪有关。
“我必须在我所写的里面寻求真实的我,从我所想看和所看的里面寻求细心谨慎、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圣埃克苏佩里在评价自己的创作时说道。小王子就是作者心目中的人类,小王子所遇见的基本状况与种种问题也是作者所欲启示人类思考的课题。儿童则在记住小王子种种有趣故事的同时,也会慢慢学会思考这些问题,希望孙女将来是善于思考这类严肃问题的人群中的一份子。《小王子》将来该会成为可供她不断咀嚼、不断回味的一个童话故事。
如柳老先生所说,如今最明智最彻悟的自我选择,就是要以残存的一息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还想往上攀登的话,那绝不是名气的攀登、地位的攀登,而应该是人格的攀登,在最后一个生命阶段,多显示出一点人格的勇气和力量。“人生如同西西弗上山,但愿我所推动的石块,若干年过去,经过时光无情的磨损,最后还能留下一颗小石粒,甚至只留下一颗小沙粒,若能如此,也是最大的幸事。”
柳鸣九简介
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
文字:骆峻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