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情越山海一甲子,心归燕园少年时——记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1965级校友入学六十周年纪念活动

时间:2025-11-07

光阴为笔,甲子作笺。2025年11月1日,一纸发自六十年前的无声邀约,在金秋的福州郑重兑现。这一天,北京大学1965级福建校友入学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大人之家”温情启幕。四十余位白发学子,循着一甲子前青春的足迹,从八闽大地乃至五湖四海归来,赴一场跨越山海的“少年之约”。老友重逢,白发相聚,足以让岁月含笑,让重逢成诗。

甲子回眸,岁月峥嵘

上午九时许,昔日的燕园少年,如今的白发学长,带着一身风霜与满心期待,陆续抵达。他们在签到簿上郑重写下姓名,每一笔都仿佛是对过往时光的深情回溯。久别重逢,无需繁言。每一次紧握的双手,都仿佛要将六十载的风雨与思念,尽数融于掌心;一句“好久不见”,是岁月最温柔的宽宥,瞬间消弭了漫长的时空距离。

活动在一部精心制作的老照片视频中拉开帷幕。当一帧帧泛黄的影像在屏幕上流转,未名湖的塔影、图书馆的灯火、三角地的笑语、大饭厅的热闹……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燕园风物与青春面庞,仿佛穿越时光隧道,重现眼前。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独属于1965级校友们共同的青春烙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从燕园青涩少年步入人生丰盈的暮年。”主持人丁友玲校友饱含深情的开场白,为这场重逢铺陈开温暖的底色。“此刻看到一张张熟悉又携带沧桑的面孔,心中满是感动和温暖。”她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所有人心底的共鸣。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为这跨越一甲子的相守喝彩,也为彼此的康健与归来祝福。

贰│半生风华,此心同归

座谈会上,一盏清茶,几句耳语,却串起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与跌宕起伏的个人史诗。校友们围坐一堂,抚今追昔,分享着各自从燕园出发后的人生轨迹与生命感悟。

许榕生学长忆及当年因独特的解题思路被北大破格录取,眉宇间依然闪烁着少年才俊的光芒,他讲述自己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开通中国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专线的历史性贡献,话语中带着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自豪与担当。卢建声学长动情地说,北大这块“金字招牌”,是他一生奋斗不止的动力源泉,激励他在教学岗位上带领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浪潮。刘清泉学长则分享了退休后“乐山乐水”、寄情自然的淡泊心境。专程从重庆飞回的黄以康学长,风趣地分享旅居经验,邀约大家共赴一场“候鸟式”的退休生活。自幼在北京长大的张才彬学长,则讲述了自己辗转多地、最终为爱妻定居福州的浪漫故事,感叹校友会如家一般的温暖。从厦门赶来的郑郁钊学姐分享了身为北大人的骄傲,以及在人生关口得到校友无私帮助的感人经历,这份北大情缘甚至传承给了孙辈,激励后代追求卓越。陈永杰学长追忆了入学即赴昌平参加“社教”的特殊经历,带领大家重温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集体记忆。主持人丁友玲学姐亦分享了自己扎根基层、发明“鲎试剂”荣获国家大奖,后又毅然回国创业的传奇人生。最后,“老五届”代表欧潭生学长对1965级校友致以祝贺,盛赞他们是幸运的一代,在各行各业成就斐然,为母校增光添彩。

从家国叙事到个人悲欢,从科技前沿到田园牧歌,每一段分享都是一枚棱镜,折射出北大人“常为新”、“敢为先”的精神底色,与各自人生的独特光彩。

叁│雅韵共赏,弦歌寄情

为让聚会更添风雅,校友会精心安排了猜灯谜与有奖竞猜环节。灯谜的谜面构思巧妙,谜底则围绕着“博雅塔”“未名湖”“蔡元培”“李大钊”等北大的标志性建筑与历史人物展开,引得学长们凝神思索,兴致盎然。有奖竞猜则围绕六十年代的招生细节与校园布局展开,瞬间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纯真年代。猜对的校友获得了精美礼品,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随后,琴声与歌声将活动气氛推向了新的高潮。赵玉生校友端坐于钢琴前,一曲《梁祝》如泣如诉,一曲《牧民之歌》奔放辽阔,悠扬的琴声在北大人之家回荡,诉说着六十年光阴的故事。琴声未落,歌声又起,丁友玲校友引吭高歌,《我像雪花天上来》空灵悠远,《鼓浪屿之波》满怀深情,歌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胡解新校友也登台献唱,用《我的中华》为这场盛会增添了艺术的光彩。

肆│一念未名,盛宴未央

当熟悉而庄重的《燕园情》旋律响起,全体校友不约而同地起立,齐声合唱。歌声或许不再嘹亮,却因浸润了六十载春秋而愈发醇厚、深沉。这一刻,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回到了那个给予他们知识、思想与精神底色的神圣殿堂。

歌声落毕,全体校友在镜头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大合影。一张张镌刻着岁月痕迹的笑脸,定格了此刻的幸福与感动,也为这场甲子重逢留下了永恒的见证。活动最后,校友们移步餐厅,共进午餐,继续畅叙情谊,互道珍重。

甲子一瞬,青春不老;人生几何,相逢是歌。这场跨越六十年的聚会,不仅是对青春岁月的回望,更是对北大精神的传承与致敬。曲终人未散,情缘永流传。此番相聚,是句点,更是新的序章。期待下一个晴朗良辰,重逢有期,诸君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