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友工作办公室、校友会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书领读:永远的惠特曼,长青的《草叶集》——新书捐赠分享会暨插图摄影展”活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艺术鉴赏厅举行。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校友会原常务副会长吴志攀,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叶静漪,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胜,图书馆副馆长别立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校友会副秘书长赵文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北大1981级哲学系校友李晓峰,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编辑、《草叶集》责编王婧,北大1977级校友刘楠祺,北大1982级经济系校友施坚以及新书《草叶集》译者、北大1982级经济系校友李印白等出席活动。本次活动共吸引了80余名对新书、诗歌及摄影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活动现场
李文胜深情回忆了与李印白相识的经历。他提道,李印白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和摄影师,更是一位终生热爱诗歌的翻译家。北大餐饮中心的标识、1987级校友聚会的徽标都出自他的设计。
在捐赠环节,李印白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了三套《草叶集》新书,其中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版以及他自己设计封面、参与制作的特别版。别立谦代表图书馆接受捐赠并回赠捐赠证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5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生石琳琳深情朗诵了惠特曼的诗作《自己之歌》片段,将现场带入诗意的氛围中。

捐赠仪式

现场配乐诗朗诵
在主题分享环节,李印白以“我与《草叶集》的不解之缘”为题,讲述了一段跨越40余年的传奇故事。李印白15岁与惠特曼的《草叶集》结缘,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多次从图书馆借阅《草叶集》,甚至有幸上过赵萝蕤先生讲授惠特曼的课程。毕业后,这部诗集始终伴随着他的人生轨迹。
2019年惠特曼诞辰200周年之际,李印白背起相机远赴美国,拍摄了惠特曼出生、工作、养老、埋葬的所有重要地点。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翻译、两年的校对打磨后,这部凝聚着译者心血与挚爱的《草叶集》终于在2025年8月面世。李印白不仅是译者,更亲自参与设计、印刷追色等工作,恰如惠特曼当年亲自设计、排版、监印自己的诗集。

李印白分享
两位未到场的嘉宾通过视频介绍了《草叶集》的故事。首部中译本《草叶集》译者楚图南之子楚泽涵在视频中详细介绍了《草叶集》在中国的出版历程并高度评价了李印白的译本风格。北大1979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校友沈群回忆了与李印白从诗歌到事业的情谊。活动现场还邀请到多位嘉宾从不同维度解读《草叶集》的魅力。李印白与李晓峰、施坚、王婧围绕《草叶集》与惠特曼、《草叶集》与摄影、《草叶集》与北大等主题展开对谈。

嘉宾视频分享

嘉宾对谈
在听众互动环节,有人询问“草叶”意象的内涵,李印白解释道,草代表生命、平等和那些微不足道的人与事,正如惠特曼所言,小草能从头盖骨的缝隙中钻出,象征着渺小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同学提出关于黑白摄影的思考,施坚补充解释道:“艺术的格调靠减法来提升,黑白摄影减少了色彩,因而更为难得。”法学专业的学生则从惠特曼的平等精神出发,探讨了当代社会的精英主义问题,李印白坦诚回应,鼓励大家追求内心的光明。


部分现场听众互动
正如李印白在分享中所言,他希望这本书成为“真正的盛宴”,为在校师生提供真正的经典滋养。这场跨越40年的文化传承,不仅是一位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馈,更是对经典阅读、人文精神的有力倡导。惠特曼的《草叶集》将继续在燕园滋养一代又一代求知者的心灵,永远在文化殿堂中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绽放光芒。

活动结束部分听众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