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工学院侯仰龙课题组纳米颗粒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14-04-15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侯仰龙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Fe5C2纳米颗粒的新型纳米探针,可实现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为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Y. Hou et al. Adv. Mater.2014,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305811/abstract)。

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纳米探针将成像制剂和治疗成分有效的融合在一个纳米颗粒中,一次注射后,可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并且能够对治疗效果进行实时跟踪观察,从而提供病理及治疗效果等信息。这将有助于医生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私人订制”治疗方案,达到治疗时间、药物剂量的最优化组合,提高疗效和病患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光热疗能够通过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而实现治疗。相比较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它能够通过控制光照区域、光照强度来控制治疗范围和强度,显得更为灵活。此外,这种治疗方法产生的热能可以进一步转化为超声波,实现光声成像。而磁性材料更被很好地开发用作磁共振造影剂,用于提高病变部位的对比度。侯仰龙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光吸收和磁性这两种性能在一个纳米颗粒中实现,采用一步法简便地制备出Fe5C2@C(碳包铁五碳二)纳米核壳结构。该纳米颗粒在室温下显现出较高的磁学性能,使它比商业化磁共振造影剂的成像效果有明显提高。而碳层的保护,不但使材料具有高稳定性,作为良好的光吸收剂,更使纳米颗粒呈现出优异的光声成像和光热疗效果。将它作为肿瘤诊断治疗的基底,在修饰氨基化的聚乙二醇基础上,通过酰胺化反应偶联上靶向特定肿瘤的基团,这一纳米颗粒能够定位到特定的部位和器官。通过成像手段定位后,对这一局部区域进行光照,可以实现这一特定部位的治疗。这种个性化治疗手段既提高了疗效又降低了副作用,从小鼠卵巢癌肿瘤的治疗效果来看,该纳米探针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优点。

除此之外,该研究团队还首次化学制备纯相的Fe5C2@C纳米颗粒。研究发现,该纳米颗粒用作费托合成催化剂时,相比于传统的催化剂具有更好的一氧化碳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相关工作已经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Y. Hou et al.J. Am. Chem. Soc.2012, 134, 15814)。该纳米颗粒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的特殊性,在纳米催化、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的支持。并由Wiley出版社刊物Material Views予以亮点报道:http://www.materialsviews.com/iron-carbide-nanoparticles-a-new-platform-for-tumor-therano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