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校友代表物理系93级本吴涛在物理学院2015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来源:北大物理人 时间:2015-09-11

尊敬的物理学院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在新学年开学之际,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首先请允许自我介绍一下:我是93级物理系本科生吴涛。1993到1997年在物理系学习,本科论文在介观物理和人工微结构实验室张国义老师组里完成,做的是宽禁带III-V组材料氮化镓材料生长和处理方面的研究。97年毕业后,到美国Brandeis University 继续学习,物理博士学位。博士阶段,做的是医学影像方面的一个新技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与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州总医院(MGH)合作完成。之后留在医院,继续做这个技术的研究。到了2005年,Hologic公司开始将这项技术产品化,于是我到了Hologic公司做产品,做了4-5年研发工作,产品出来后,调到亚太地区和中国,推广这项技术,并将一些美国产品本地化开发和运营。今年7月,回国在北京加入了新公司,仍然做医学影像方面的工作。

W2

先说 “常量”,这个不变的就是:我仍然会选择北大,选择物理系。我们93级物理系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是保送入学,包括我本人。当年填保送生专业选择,我填的是第一选择物理系,第二选择无线电系(就是后来的电子工程),第三选择计算机系。有人看了第一反应是“顺序填反了”。这个顺序的确和当时专业热门程度颠倒。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下物理专业的知识,看到物理系介绍的课程表挺兴奋的:力热声光电原子原子核,四大力学,近代物理实验,多么系统,多么扎实,多么有趣啊!现在来看,北大和物理系的真正影响不仅仅是几门课程。这是一个环境一种经历,把“真实”和“自由”的概念潜移默化融入我们的思想,启迪我们的本心,形成客观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在今后帮我们指引方向。做个比喻:一根钉子,在一块磁石上磨砺了四年,其锋芒未必最为锐利,但是他从此具有了磁性,在天昏地暗的时候,其本心能感知到东西南北,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如果可以重新来过话,我还会到北大,到物理系,学习、生活、经历、体会。

三个“变量”是自己希望当初能够有所变化调整的东西。建议大家看一个电影《ThreeIdiots》,故事讲的是印度一个顶级大学几个学生的经历,很多东西和我们的大学极其相似。

第一个需要调整的是变量“焦虑”。重来一次的话,我会把它的影响降到最低。看看电影中的这些片段:“生活就是赛跑”“不得第一你就什么都不是”,这些话多么熟悉。大家如今是大学生了,不过课程、考试、成绩、排名依然照旧,未来考研、留学、工作等等未知数也需要开始考虑了。曾经名列前茅现在还能继续吗?对于专业还依旧热爱吗?种种问题接踵而来,而且现在你必须独自面对这些,自己拿主意,自己负起责任。这时感到焦虑是必然的,是正常现象。但焦虑要能控制住、释放掉,不能阻碍我们的正常思考、选择和行动。自己也经历过类似的心理路程,比如过去的几年,时常回中国出差,也来北大校园看看,但是没怎么联系老师和老同学,一方面是工作忙,但潜意识里面,总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没有带来足够荣誉和北大和物理系相匹配。后来想明白,这里是自家,不是名人堂,回家需要什么资历什么荣誉。北大物理每个人来到这里必然有其各自的原因,“抱定宗旨”,既来之则安之,抱定自己当初决定来到这里的那个原因,把它完成,别的考虑和计划可以先放到一边。

第二个需要调整变量是“兴趣”,如果可以重来的话,我会把这个变量放大。人只有做感兴趣的事,才能全身心投入,不计得失并持之以恒。本科的时候,在张国义老师指导下做氮化镓研究,非常喜欢也很投入,可惜到美国以后没有机会继续搞这个,但是发现了另外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项目,一种新的乳腺癌的影像检查方法,如图所示。开始觉得这个可以作为博士项目,做4-5年毕业,结果一直做了下去:初步技术研究,到临床验证,到产品开发,美国FDA批准,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最终纳入美国医保系统,2015年1月1日实施,这一过程走了17、8年。但是一直也不觉得时间长,从学校到医院到公司,从产品到临床到推广,各个阶段的经历都很有意思,对健康医疗也很有意义。而这十多年经历的起点,就是1998年的一次讨论中引发的兴趣,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兴趣和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过。兴趣直通一个人的本心,发现兴趣正是对自己的了解认知,坚持做感兴趣的事就是在做真实的自己。希望同学们也能发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找到本心。

第三个要调整的变量是“友情”,再来一次的话,我会把这个变量放到更大。如果说大学期间有些遗憾的话,那就是,我真希望当初能够花更多时间和我的同学们多多交流和一起活动。在北大的时候是很兴奋的,觉得这是一个知识的圣殿,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多学习知识。我还考进了第一届理科实验班,是当时北大所有理科院系合办的,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各个理科系的课都上一些。结果如我所愿,修了很多的课,这本来也不是坏事,但是现在看来时间也许可以调整的更好,留出更多时间跟我的同学朋友们一起、读书、讨论、打球、郊游…… 这里聚集着顶尖的聪明头脑,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乃至玩笑吵架,都是一次次的智慧碰撞。同窗情谊,延续一生,不会因时间和空间而生疏。不过现在改善也不晚,国内国外,到哪里都能遇到我们北大的人,珍惜和享受每一次相聚。这点上,在座的同学们一定可以做的比我更好。

这就是今天我跟大家的分享的,一个“常量”和三个“变量”:钟爱北大钟爱物理;抛开焦虑,释放兴趣,珍重友情。All IS WELL!

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和享受在北大物理的时光。谢谢!

W1

物理系93级本科生吴涛
201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