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至10日,“中美顶尖大学人才选拔体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行,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委员会主席应邀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0余所国内高校的招办主任,以及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中学校长,围绕“构建新型招生体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这在中美教育交流史上是首次。
该研讨会旨在探讨如何根据每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定位,选拔适合自己培养的学生,而不仅仅通过高考分数来录取学生。
斯坦福大学招生及助学金主任理查德?哈丁?肖从中国的千年科举制度溯源,坦承中国每年庞大的“高考大军”在数量级上远超美国,但竞争的激烈程度类似。他谈到,在美国高校,以往的“凭分录取”已经被综合性选拔标准所取代。尤其在顶尖大学招生委员会及各行业协会不断反思“大学使命”的思潮下,人才选拔的综合性评价模式也应运而变。

活动现场
麻省理工学院招生主任斯图尔特?希尔针对家长考生关心的录取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大学的录取秘诀很难被量化或清晰阐明,这是由于顶尖大学选拔所采用的多维标准涵盖面广、主客观因素兼有,且在不断革新之中。他认可中美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力度,“没有一种成绩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希尔强调,综合评价的要义是“公平”,他以“顺水而行与逆水而游”的生动比喻,描述学生取得已有成绩背后的环境推力,招生委员会应杜绝个人偏见,综合考量学生的成长环境、面临机遇与现有成就。
芝加哥大学副校长、招生和助学金主任詹姆斯?格雷戈瑞?南德夫说,不同大学的使命与教育模式不同,因而招生办往往“不找最聪明,而招最合适”的申请人,这也是对本校教师队伍、本校学生更有利的职责与使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校长安妮?卢卡介绍了美国公立院校与私立院校招生制度上的不同侧重,公立高校选拔受到各州公民的提案影响,存在流程性选拔与开放性招生等多种招生方式,私立院校则多用共同申请方式,重视学生的补充材料。
8日下午起,与会代表就“如何搭建招生审核体系”“如何筹备案例委员会”等重要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6个生动的案例剖析回应“招生人员的培训与职业发展”“招生职能部门的组织与管理”“招生技术支持”“招生评估体系”等问题。
10日上午,与会代表就三天以来的热烈讨论与交锋进行总结,深入探讨中国高校的现行招生体系,以及新型招生模式的机遇和挑战。
正如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教授在开幕式上所期许的,本次研讨会作为加强中美顶尖大学在本科招生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实质性合作的良好开端,未来将为中美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提供更生动的案例和更富有想像力的空间。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承办。教育部、北京教育考试院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