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13周年暨学院大楼落成乔迁之际,新华社与北京大学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思扬,办公厅副主任郭立新,人事局副局长周超,新闻研究所党组成员、所长助理朱国圣等新华社领导,以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刚主持。
吴志攀代表北京大学对新华社给予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北京大学是我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建国初期全国院系调整后率先创设新闻学专业,历经几度合并与重设,于2001年5月28日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吴志攀表示,新闻与传播学院恢复成立13年以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致辞
吴志攀进一步指出,作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机构之一的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深入实施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的具体举措,是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希望学院以此为新的发展契机,与新华社联合打造教学实习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联合领导与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培养水平,打造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一系列精品课程,推进北大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出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洞察能力敏锐的新闻传播人才,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续写北大百年新闻传播史的辉煌。
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思扬致辞
刘思扬代表新华社对共建签约仪式的举办表示祝贺,向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一线教师表达由衷的敬意。他指出,新闻舆论是多种人才汇聚的领域,而舆论引导的较量最终是人才的较量。新华社高度重视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以马克思新闻观为引领推进新闻传播人才职业化,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双方合作共建既是适应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媒体形态、媒介终端、信息传播平台日趋普遍,传媒市场分众化、受众对象化、信息碎片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又是促进学界与业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举措。他表示,新华社希望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加强沟通、深入融合、协同发展,产生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为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培养优质人才。
新华社办公厅副主任郭立新、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作为双方代表,签署了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学院全体教师与60余名学生代表,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
签署共建协议
陈刚总结指出,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在新华社的共建支持、学校领导的指导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之下,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出高品质的科研成果,在全院师生的不懈奋斗中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北大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周谊、新闻中心副主任罗永剑,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德寰、吴靖,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洪波等出席了共建签约仪式。
合影
延伸阅读:
新华社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目前已在我国各省区市设立分社,在台湾地区设立驻点,在全球设立180个驻外机构,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中、英、法、西、德、阿、葡等8种语言的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新闻产品,形成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目前,新华社正在实施以基层服务为落点的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新华社由传统通讯社向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