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新闻

北大、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主办第五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宋璟瑶 时间:2014-05-30

纽约时间2014年5月23至24日,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孔子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协办的第五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简称“中青会”)在哥伦比亚大学成功举办。来自11个国家与地区的130多位与会学者在“语言与文化:全球视野下的汉语研究与汉语教学”这一主题下共襄盛举,就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汉语研究与汉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本次会议于当地时间5月23日上午8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研究所举行了开幕式,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张英致开幕辞。张英介绍,北京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本次以海内外合作的形式举办研讨会,其目的在于搭建一个跨越大洋两岸的国际化平台,拓展汉语教学领域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表达了“增加活力、创出亮点”的期望。会议宣读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主任Haruo Shirane的欢迎辞。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常全生领事也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分别发来贺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贺,充分肯定了“中青会”的学术地位和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北京大学汉语研究中心主任陈保亚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中文部主任周质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冯胜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等数位来自国内外汉语研究与教学界的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并与代表们开展了问答与互动。开幕式历经四个小时,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与交流中落下了帷幕。

本次会议的分组报告与研讨在当地时间23日下午和24日上午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研究所举行,四个分会场共20个小组的60余位代表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与思考,其主题覆盖了汉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语音、汉字、文化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国别化教学及教材研究,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研究等各个领域和方向。在讨论阶段,各位专家学者及其他与会者针对发言人的报告内容进行了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既有尖锐的提问和质疑,也有针锋相对的探讨和辩驳,同时整体氛围又不失友好与幽默。每一场的分组研讨都在依依不舍的情绪中结束,许多讨论延续到了茶歇和会后。

当地时间24日13时,会议于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研究所举行了第二场大会发言,斯坦福大学中文部主任孙朝奋教授、大阪大学古川裕教授、休斯敦大学温晓虹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孟柱亿教授、圣母大学朱永平教授、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储诚志教授等专家就汉语教学中的句法与词法、习得、教材、教学模式以及华裔的汉语教学等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热烈的互动环节之后,会议进入了闭幕式阶段。首先由温晓虹教授、朱永平教授、储诚志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杨德峰教授对各个分会场的情况进行了汇报,四位发言人分主题对代表们的报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结论、特点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已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中文部主任刘乐宁教授对本次会议的组织与举办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会议的最后,张英致闭幕辞。她从多元性视角、前沿性问题、创新性思考等方面高度赞扬了本次“中青会”所取得的成就,认为本次会议不但延续了“中青会”所坚持的“学术第一、兼容并包”的传统,并且综合各方之长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会议氛围,可谓“争而不怒、和而不同”,给人以“清新、温馨、舒心”的感受。张英总结说,此次跨大洋两岸共同搭建的平台开了非常好的先例,收获良多,虽然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一些研究还不够成熟,但已经为汉语教学这一学科领域带来了信心和底气,期待今后在这一道路上能走得更好、更远、更长。最后,张英代表北京大学对刘乐宁教授带领的哥伦比亚大学筹办团队的辛勤工作,对两所学校的领导、国家汉办以及驻纽约总领馆的关心和支持,对与会嘉宾和各方代表均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当地时间18时,第五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本次会议的圆满举行是汉语教学界的一大盛事,所取得的成果和奠定的学术氛围将对今后的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