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用你的两年,改变他们的一生——专访北大光华2011级MBA校友郑雪飞

来源:北大光华MBA 时间:2017-12-11

微信截图_20171211151618

 

美丽中国支教云南区域主管 在光华的课堂上做出的决定

郑雪飞一直以来都想做个老师,但她前35年的人生轨迹,却一直朝着另一个方向行走。2002年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她进入全球五百强的外资企业,并于2011年成为分公司副总裁。同年,她考入光华管理学院就读MBA。

未名湖畔的两年校园时光,郑雪飞的三尺讲台梦渐渐复苏。在她看来,光华不仅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聚集着一批关注中国社会发展,有实践情怀的老师。同学中间也有很多社会创业家,他们与成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相比,视野更宽广,做事更有激情和创造力。这些都点燃了她内心的火种。毕业前夕的一次课堂上,光华的特聘教授黄铁鹰老师讲了很多创业故事,总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还有做事的冲动,那么35岁之前,是很好的时机。”

那是2013年,郑雪飞34岁。彼时彼刻,她已经做出了决定。

在郑雪飞过往的学习生涯中,总能遇到有趣的老师。她的小学中学阶段,在云南的一所子弟学校度过,班里的数学老师在当年就有着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鼓励学生上台当小老师,这种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新鲜尝试,带给孩子的是宝贵的自信,和持久的学习兴趣。中学时,雪飞又遇到了一位优秀用心的语文老师,她用生动的课堂,消除了雪飞原本对文科怀有的偏见,感受到了人文学科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郑雪飞回忆道:“我很幸运,遇到这些好的老师,他们并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点燃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与渴望。所以,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和向往。”高考时,郑雪飞一直希望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传道授业的老师,然而,最终还是遵从了家人的意愿,考取了理工科的院校。

毕业后,她进入了外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她发现真正知行合一的人才,特别难招:“当时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成绩优异的博士生加盟,但是他们整体偏理论化,常会做出一些无法投入生产的设计。另外,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一些学历很高的员工也存在沟通合作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konwledge层面的,而集中在personality方面。我们把这些履历很好的员工招进来之后,还得在一些很基础的方面去帮助他们成长。这些人都是教育体制层层选拔出的精英,但却普遍存在这些状况,这是不是反证了现行教育体制确实有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这一经历,也是我一直对教育议题保持关注的一个后续原因。”

微信截图_20171211151630

 

美丽中国支教 你的两年改变他们的一生

2013年,郑雪飞开始关注一个聚焦于乡村支教的公益项目——美丽中国支教项目(Teach for China),理工科出身的她,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审慎的观察。她关注美丽中国支教的每一步行动,每一个项目故事,并且全方位深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管理模式,后续跟进等。两年后的2015年,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辞去外企高级管理的职位,参加美丽中国为期两年的支教项目,回到故乡云南,成为大理州巍山县五印乡的一名乡村教师。

在外人看来,这无疑是个另类的决定,期间也受到很多阻力,周围的人也曾劝阻过她:“不要那么天真,冲动,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但郑雪飞自己知道,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儿时埋下的种子,光华课堂上的忠告,工作中的感悟,以及对美丽中国支教两年跟进后的认同感,共同促使她做出了这一选择。

多次沟通交流后,郑雪飞的爱人说:“你还是去吧,每次提到美丽中国支教,提到乡村教育,你的眼睛都在发光,如果现在不去完成,将来一定会后悔。”

于是,36岁的郑雪飞站上了三尺讲台,陪伴乡村的孩子走过了两年难忘的时光。“美丽中国支教的周期是两年,两年是与当地建立连接,并促成改变的一个有效周期,这就需要支教老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孩子,致力于用生命实践,去促进教育公平的点滴进步。”

“如果你不了解农村,那么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郑雪飞说。教育问题成因的复杂性,在农村得到了典型的体现。面对落后的观念,僵化的思想,闭塞的现状,如何激活这些支教老师的创造性,以及面对棘手问题的能动性,成了美丽中国支教关键的行为逻辑之一。支教老师在入职之前,都会接受为期五周的培训,满怀热情的志愿者,和一个能解决实质问题的教育工作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乡村教育工作者,则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因为他们要做的,不仅是教学工作,更多的是要做一粒火种,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引发好的改变。

美丽中国支教为散落在乡间的支教老师们提供持续的资源支持,每20名老师,就有一位项目主管负责跟进。老师来源有80%是校招的应届毕业生,人生第一次直面社会,就到了问题重重的落后乡村,这无疑是很好的历练。在美丽中国完善的支持体系中,老师们都度过了难关,坚持了下来,并且经常交流经验,抱团取暖,两年的时间,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学校,对于支教者本人来说,也是一次精神洗礼。

乡村的日子是平凡的,然而一旦与教育发生关联,每天都会有新的体验。郑雪飞在五印乡支教时,有一个女孩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离家出走,不知所踪。面对温柔耐心的郑老师,她完全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孩子下课后也愿意跟在郑雪飞的身后,轻声说:“老师,我是你的小尾巴,老师,我能叫你一声妈妈么?”郑雪飞感慨:“乡村老师除了教学任务,往往还会成为孩子们情感依赖的对象,这就使得我们肩头的责任更重。”

两年支教期满时,孩子哭了。郑雪飞安慰她说:“虽然老师走了,但是老师向你保证,后面来接替我的老师,会像我一样对待你们。”今年,她回项目学校探视时,又见到了这个女孩,孩子状态很好,开心对她说:“老师,新老师真的跟你一样对我们好,老师你没有骗我。”

这就是郑雪飞对于美丽中国的自信,每一位被选中的老师,都会真诚投入,真情付出,毫无保留。

微信截图_20171211151641

 

用商业的方式来运作公益 是中国公益界必须迈出的一步

两年支教期满之后,郑雪飞选择留在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负责云南地区的项目运营,成为了一名全职公益人。现在的她,负责几十所学校的支教项目。她说:“商业和公益,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光华在2015年开设了社会公益管理项目,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在公益管理中,有很多商业的模式、经验是可以直接借鉴的,比如薪酬体系、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以及考核机制等等。虽然商业和公益表面上看,短期目的不同,但长期目标往往是一致的,大道是相通的。中国公益发展到今天,需要引入比较完备的商业管理经验,才能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突破小众局限,走入大众视野”。

同时,她也谈到了公益管理中的一些特殊之处,首先在员工管理中,面临艰苦和复杂的环境,需要管理者进行密集的支持,这种支持要涵盖情怀和价值观的维度。其次,公益管理者,必须使得自己的项目获得政府的认可,并且及时向政府呈现工作的成效,最终能够撬动资源,对好的经验进行示范推广,从而实现公益项目社会价值最大化。最后,公益项目之间并不像商业领域中那样,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在公益领域,分享与合作是更为明显的趋势。

在光华毕业生中,郑雪飞笑言自己的选择还是比较另类的。但她强调,光华校友无论身处哪个领域,普遍都很有社会责任感。在自己从事公益的这三年间,得到过很多来自校友的支持。她说:“这几年,有很多同学除了在物质和资源方面,对美丽中国支教持续支持以外,还表达过对我这份工作的羡慕,所以我相信,随着公益行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和了解,随着社会进步和价值多元化,会有更多人做出和我相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