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专访】罗斌:于风险中穿梭,贵在独立判断

来源:北京大学校友会 时间:2017-12-20

1

罗斌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工作单位:金沙江创投
性格:踏实耿直、果敢敏锐
背景:互联网消费投资行业新锐代表、业内著名投资人士

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罗斌,现为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主要投资方向为消费互联网。如果对他本人还不甚熟悉,那些经他手的项目对于我们来讲已经耳熟能详,有的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街上随处可见的OFO共享单车,俗称“小黄车”,还有在年轻人社交圈中流行的“狼人杀”游戏、滴滴、饿了么、映客、小红书等明星项目。

资本是市场的血脉,能够成功调动资本的人最具机会创造在江湖上流传甚广的佳话。尽管罗斌不乏机会重回北大作讲演,但是受于主题限制往往足够专注,却缺失了对其人、其事更多更深的了解。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业有所成北大人的故事,我们到金沙江在北京国贸的总部采访了罗斌。听他讲成功背后的准备、努力和秘诀,与他聊校园时期学习、实践的珍贵经历。这位游走在市场前沿、极具眼光、果敢敏锐的校友爽朗健谈,比想象中更富活力,也更为亲和。

1【事业:几个成功创投背后】

金沙江的logo是金黄色,和罗斌慧眼识珠首投的OFO接近,简单寒暄后我们便非常自然地谈到这件他颇以为豪的投资。现在的ofo经过多轮融资估值已达30多亿,其创始人曾在媒体上公开表示:金沙江是他最重要的投资人。而他没有透露的是,罗斌是这场成功投资的关键转折,而北大则是这次交手的重要场域。

微信图片_20171220161600

2016年初的北京大学校园已放寒假,学生稀稀落落,适逢空闲的罗斌决定回母校的百年讲堂看话剧,话剧结束后的校园路旁有着一些颜色明亮的自行车,回忆起当时的反应,罗斌说“呦,我觉得这个挺好,一看叫什么,是OFO。其实我们那时候在北大上学,都是自己买一辆,但是有时候自己不知道放在哪儿就找不到了,我觉得这个车很方便,想法挺好”。

回去以后他开始在网上找相关的信息,“后来我是给他们的客服发了一封邮件,介绍自己并表示对这个项目很看好,如果他们有时间可以到国贸三期金沙江总部来聊一聊”。罗斌如是说。好巧不巧,OFO创始人,当时还是北大在校生的戴威打过电话确认时间后就起身来见他,一拍即合。当时只是在北京五个高校试点实行的OFO得到金沙江的千万资金后,随后的一年时间里野蛮生长,2016年年末已经在百余所学校铺开,后面一直到今天的故事,已经不必赘述。

OFO只是一个案例,包括映客直播、狼人杀等在内的项目在市场中反响不俗,而这些企业从初创到壮大的关键一环,都有罗斌的身影。企业后续的成功证明了他的眼光和判断,隐身在这些成功背后的是他在领域内的精耕细作和敏锐嗅觉。

微信图片_20171220161607

细看他投资的这些项目,其共同特征之一就是都直接依附于互联网,这其实是罗斌早在2011年就定下的策略:只投高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有几级规划,个人有职业计划,我定这个策略始于2011年10月份,因为我知道2011-2016年间,移动互联网会呈现爆发性的增长,我要在这个大浪潮下找一些好公司。”在回忆起自己早前的发展战略时,罗斌坚定且自信,“当然,肯定我们也错过了一些”,他随后又补充道。

规划自己的前景是建立在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长期给予关注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前景的乐观判断得益于他当年看到的摩根士丹利的一篇报告,其中提到“智能手机到2012年会实现爆发性增长”。罗斌坚定地认为这个报告非常正确。

不消说,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和坚持是正确的。罗斌将这种能力容纳在两个词语中:认知能力、独立判断。

微信图片_20171220161614

罗斌在《何为“独立判断精神”》演讲中
2018年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罗斌受邀在校庆系列活动中做主题演讲

2【学业:自由北大与独立判断】

尽管经验之谈得自于职场上的个人搏击,其源头却已在学校时崭露头角。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罗斌按常理是走技术line的,但不按套路出牌才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临近毕业,不喜欢编代码的他获得保送到北京大学攻读法律硕士的资格,尽管同时他还在准备考复旦大学的金融学。至于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北大,他半打趣半认真的说:“一个是我觉得北大比复旦还好;一个是上北大比较稳妥,我就不用再考了,我还是比较实际的。”

就这样,2005年他成为北大法学院的硕士生,至今仍然为此庆幸,“因为一个是北大所能给予的平台和视野是其他学校无法赋予的,另一个是金融的知识我基本自己能看懂,但法律的知识我却需要学习才能理解。”

微信图片_20171220161621

罗斌接受《北大人》杂志记者采访
被问及如何进入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罗斌娓娓道来

三年的北大时光,罗斌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两件事情上,一个是听课,一个是实习。

回想起来,他说:“那个时候我经常去听光华的课程,像林毅夫、周其仁这些老师的课我很喜欢。”而在专业课程中,他对当时的法学院院长朱苏立推崇备至,尽管其所讲授的法理课本身很枯燥,但正是从朱教授这里,罗斌体会到一种此后深受其益的——独立判断精神。

“这些事情,现在是我这么讲,但是我这么讲对不对呢?你们要自己来给出判断”。回忆起老师当年上课的情景,他记忆深刻,还能完整复述老师的话。从那个时候开始,独立判断成为罗斌做事情的重要依据,在他看来,别人都说对不一定对,别人都说好不一定好,关键自己要学会形成判断。

课业之外,罗斌在校外的实习是他在校生活的另一重心,在律所和法国电信的工作经历对于其之后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实践得出的真知。他不想做律师,无论诉讼还是非诉讼,就想做金融。于是,在2007年的秋招上,尽管没有对口的实习工作经历,罗斌还是成功拿下中信证券的offer。尽管当事人今天将之归结为不乏运气,但事实上,任何成功都不是纯粹的运气,没有相应的努力是不能实现的。

今天再谈到学生时期的校园生活,显然无法与现在完全割裂,而这其中对于罗斌来讲,一脉相承的是他自己称之为“学习——思考——实践”的逻辑行动链。

3【回首:大学之关键在提升认知】

从2008年毕业距今已近十年,十年间,罗斌从最初在中信证券的投行人士变成了今天找风口、站在前沿的投资人。总结当下,他有很多经验,也不乏遗憾;回首此前,更多几许欢乐和庆幸。要做一个整体上的回顾和概括,他称之为——“大学之关键还在提升认知”。

有自己的切身体悟在其中,他说:“中国还是需要好的大学,它给你的视野更开阔,因为很多时候,人能不能有一些成绩关键就是看没看到,看到了去做了就成了。这就是提升认知的过程,一方面要老师教,一方面要自己学,更重要的是自己学。”

言及此处,他颇为忧虑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学校中存在现象的一点个人看法。“现在很多在校生的状态就是把课本上的东西学完,然后回宿舍打游戏,期末考一个高分。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最不重要的,关键是要想清楚我将来要做什么?要做的这件事情需要我接下来做什么?”很明显能够感受到的是,对于这种情况,他本人既忧心又颇为焦虑。

微信图片_20171220161628

演讲中的罗斌
在市场中敏锐察觉到新元素,罗斌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罗斌面试过很多人,已经能够快速地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能否适合自己岗位的需求,他举了一个创业者的例子:“我曾经问一个寻找投资的创业者,有没有关注过用户留存的情况,对方反问我这是什么,可见其不专业的程度。”

罗斌甚至还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现在很多人把读书看成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看完就去玩儿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读书旨在提升自己的认知,无论是知识层面的,逻辑层面的还是兴趣层面的,这是一个重要的且简捷的途径,这和休闲娱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冲突。

微信图片_20171220161635

罗斌与《北大人》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