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动态

光华校友 | 肖阳:体育产业的弄潮儿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校友会 时间:2016-11-28

img_0300

专访北大光华MBA校友、银尚传媒董事总经理肖阳

大学时期从化学迈步广播电台,毕业之后加入新华社。经过两年苦练基本功,成功转型进入央视体育平台。七年奥运,打磨出体育界的转播金刚钻,攻坚克难,挫不掉勇气也淘洗了智慧。之后,他选择了在最光辉的时候转型,选择创立银尚传媒,带着自己的团队在体育产业的海洋里劈波斩浪。析体育产业风云,看光华校友驰骋。

一脚踏入记者圈,踩出了缘分

“我第一次采访时,战战兢兢举了三次手才敢敲开受访者的办公室门。” 肖阳毫不避讳地谈起他在大学时初次做采访时的窘态。而从一名整天泡在化学实验室中的理科生走到学校广播台尝试做小记者,从刚开始忐忑不安的校园小记者到后来自信从容的央视体育记者,又在自己的事业上升期选择屈下身来艰苦创业,肖阳似乎从不畏惧做出转变,他总是有些打趣地说“都是被逼的,为了养家糊口。”但其实转变背后都是他对自身和现实的客观考量以及对未来的明确规划。

他说得到第一份新华社的工作,依靠的主要是运气,但实际上命运在他主动打电话向单位毛遂自荐请求面试的时候,就画好了轨道。而这条职业道路,其实是从他在大学敲开第一个采访对象的办公室门,完成第一篇采访稿,一步步晋升学校广播台台长的时候,就初具规模了。

在新华社的工作时间虽不长,但却很好地培养了他的职业习惯和工作态度,在此时肖阳成长为一名颇具潜力的体育记者,因而也被央视体育频道看中,成为央视的一名记者,从那时起开始了他“以1/24秒计的生活”。因为电视画面以帧计,而1秒有24帧,因而肖阳要时刻关注每个1/24秒。

虽然是作为有经验的记者被分到了央视的体育模块,开始的几年也是他打基础磨性子的阶段。他担任体育新闻和《北京2008》栏目的记者编辑,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每次赶节目就是一场战役,拿着录像带打车回去的路上,责编、摘要组、字幕组都会找你布置任务,等你下了出租车,所有人都找你要材料。”

当然,艰苦的时候也是学习曲线最陡峭的时候——“后来我们就练出来了,在车上就编一段写一段,而且保证中间没有断点,不能出技术问题。”电视台18:00新闻开播的时候,就是这场战役短暂结束的时候,也是下一次战斗就要开始的时候。周而复始,慢慢学习也是快速攀升。
拥有更大的能力之后就该承担更大的责任,2001年申奥成功后,肖阳加入到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当问及为什么被选中做这项工作时,肖阳真诚地笑着说,“其实啊,这是人家把好差事抢完了剩下的。跑奥组委是个苦差,奥运会得到全球媒体的关注,所以是‘卖方市场’,需要我们扑上去采访。”

先苦后甜,所谓的“苦差”让他成长更为迅速,也让他可以站在现在——十五年之后的时间节点——往回看,收割这个“冷门选择”中的终生果实——在这份工作中认识的人,接触的平台,拓宽的眼界,形成的对体育行业的内在逻辑和布局分析。

而加倍收获的背后必然是更多的付出,“这七年我们也是累得无可超越。”肖阳笑谈道,“他甚至有两次累到开着车睁着眼睛就睡着了,幸好被同事发现了,就让我下车换人开,说起来也挺丢脸的,我刚走到后座,直接就瘫睡在了座位上”。这种劳神累心附赠胃病鼻炎的旧时光,某种意义上也让他无惧创业初期的艰辛。
七年之后,在奥运就要来临的时候,肖阳又开始了他的车轮式发展,阶段性复盘,“我得到的有四点”——理科生总是爱用数字调理自己的逻辑——首先是技术和转播硬知识;其次是人脉和资源平台,“本该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人,他们信任并且愿意把手中的资源交给我”;还有承担压力的能力——做电视直播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每一个细节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至今让肖阳记忆犹新的是在直播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时的经历。“当时最关键的细节一直停留在不确定的地方,在最后确定下来的一瞬间,我需要保证所有人的重视和正确,否则产生的后果不敢想象。”

img_0301

出走创业,这又是新的一页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就是掉在地上被人踩几脚,你又捡起来重新戴上的东西”,肖阳很用力地说着自己创业这些年对于“面子”的体悟。有一次在奥运中心区拍片子的时候,肖阳被抓拍到蹲在垃圾桶旁边吃盒饭。从作为资深记者的辉煌到创业初期的艰辛困顿,肖阳说这也是在创业之前要做好的对于未来的准备和思考。“我可以看到自己留在央视十年之后的样子,但我更想知道作为创业者的自己未来的模样”,他宁愿颠沛流离为自己重新奋斗,也不停留在安稳大船辜负勇气、魄力和时间。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经历了所有创业者所必经的困难。“当时支撑我走下来的,其实是目标的回归——我只要能挣到明天吃饭的钱就可以了”——敢于放弃的魄力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更令人敬佩。

从为了拿到一个项目,隐忍地接受客户“出5000块钱剪出5段片子”的要求,到拿下北美四大联盟之一的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在中国的电视业务项目,到与多个国际体育组织展开合作,引进国际赛事,体育版权内容发行,再到成立自己的体育培训、体育旅游项目,打造自己的赛事IP。公司在找寻自己定位之后一步步走向国际化、专业化。
摸着石头过河,他总结的奥秘有以下几点——对业务本身的明晰,对基本方法论的掌控,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的预判,对于承担任务的人的了解,还有就是问题一旦出现,从根源介入来重新梳理的勇气和制度。

同时,做体育就必须与国际接轨,除了肖阳自身流利的英语,为了对接洋教练洋运动员,他还搜罗国际人才壮大“肖家军”—— “我们的团队里大部分人都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另外,在最热的风口拒绝追逐潮流,在体育产业起飞的时候,不受蛊惑地挖掘不乏门外汉的市场,这也让他研究出了行业本质的条理和分区。他分析说,目前体育建立在以下几个板块——上游资产方提供体育赛事,这是最基础最根本的资产;中游版权方提供版权内容的分销,这是中间商提供的准入;下游做体育运营执行与服务;另一条路线就是体育配套的纵深拉开,这里面包括体育衍生品、产品、平台等。

从光华出发,弄潮体育风口

从了解到判断,从判断到执行,他仰赖犀利独到的眼光,敢说、敢做,打磨出一台显微镜,精练出一套组合拳。“目前拥有体育资产的,才是真正能在体育产业中站得住脚的;攥紧自己的技术、市场份额等核心竞争力的,才能在中游有结构性地位;下游竞争更加激烈,更需要有特色和水准。”肖阳认为必须具备上游和中游才能叫体育产业,仅仅下游有待商榷,正如体育电商的本质就是电商,体育媒体的本质是媒体一样,基因与场景决定了属性。

“体育需要你的专注和耐心,是需要下血本的。”在一门心思投入的时候,肖阳看到体育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国外知名赛事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体育本身巨大的发展空间和长久的生命力。”

作为转播行业的探索者,肖阳在发展迈步的时候却十分谨慎。“在这个版图里面,我们发现我们现在其实没有拿得出手的硬资源。”公司在创立之初,是以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的转播为基因,以服务为导向,那么现有资源要怎么整合?要怎么迎接体育风口并活下来?

“短期内我们立足精选的细分体育项目,从国际体育组织与中国市场的结合切入,提供体育运营、市场开发、版权内容发行等服务;中期结合现有国外资源创造自有的赛事IP,开发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衍生品,积累未来的战略成长性资产;长期目标是将自身积累的体育资源优势、资产优势、平台优势进行整合,打造属于自己的体育特色产业链。”

在讲到比较热门的体育旅游时,肖阳兴奋地说,“你想象一下,作为职业滑雪爱好者,我看到世界顶级运动员从你身旁的阿尔卑斯山脉滑下来,那相当于粉丝看一场专属演唱会啊;退役运动员给你指导和教练是不是就像周杰伦在好声音给你转身嘛!”肖阳给出的蓝图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期待。

基于现有细分市场,瞄准未来发展机遇,他的小目标是大战略的外化体现。所有对未来的描绘,其实都是基于公司灵魂的策划——回归体育本身,回归对运动员的尊重,回归比赛,“我们要把赛事还原为一个激情与分享的Party”。

事业的不断深耕对肖阳的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正是肖阳来光华MBA之前的期待。“我在公司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也是到了该再输入的阶段。一方面自己需要系统的管理和金融知识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想验证一下之前摸出来的土办法是不是也有理论的支持。当然,还有人脉圈的拓展和资源对接。”

结束了两年的光华学习生涯,如今的肖阳带着专业的理论知识及进一步被拓宽的眼界和人脉更加自信地屹立在体育产业的风口。永远前行,永远回望反省,永远扔得下面子,永远放得开重来。如果说中国体育产业是蓬勃发展的一片初生森林,那么肖阳及他的团队就是其中长势喜人的一株。

选自《光华校友》2016秋季刊 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