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中泰50载:一位泰国校友的公共服务之路

来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校友会 时间:2025-07-03

中泰两国庆祝建交50周年这一重要里程碑,不仅体现在高层峰会或政府公报中,更体现在那些亲身经历并见证两国深厚友谊的个体身上。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是Kongkrit Selakhun(黄孔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公共管理硕士(IMPA)项目的泰国校友,现任泰国国家反腐败委员会(ONACC)高级反腐专员。


黄孔智的公共服务生涯始终以责任感和基于证据的政策制定为核心。他回忆在北大求学的时光时表示,IMPA项目加深了他对高效、系统化公共治理的理解。“在政府管理学院攻读IMPA项目,其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对公共管理效率与系统性的认知,”他特别提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经济学》两门课程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些课程深入探讨了严谨的数理经济概念及其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特别是预测公共干预结果的方法,这些内容与我的政策实施工作高度相关。”

北大扎实的学术基础帮助他将理论洞察转化为反腐败实践。黄孔智的论文题为《公共反腐败管理:泰国国家反腐败委员会(ONACC)案例研究(2012-2020)》,灵感源自《研究方法与设计》和《公共管理》课程。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他参考了国际案例,研读了关于中国反腐败努力的文献,并采访了ONACC的高层官员。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研究,也为其在ONACC的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北大期间,最令黄孔智难忘的是校园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他回忆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校园的自然美景,尤其是夏日未名湖畔的风光。”受到北大校友诗琳通公主殿下的启发,他立下心愿,要身着毕业袍在未名湖畔留影。“公主殿下在北大的经历,加上校园的美丽,让我为选择北大感到无比自豪。”

在学术领域,他尤为钟爱《中国政治与公共政策》和《中国法律与社会》这两门课程,认为它们极大地改变了他对中国治理模式的理解。“这些课程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其领导层的代际传承。”通过系统学习,他形成了对中国治理模式的全面认知:既看到其在反腐倡廉、脱贫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就,也意识到国际合作中面临的复杂性,例如“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

对中国的好感也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一件让他至今难忘的小事发生在故宫附近——他不慎遗失学生证,一个十岁左右的中国男孩拾到证件后,根据照片认出他并及时归还。“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善意与真诚。”这份温暖至今影响着他如何接待来泰的中国朋友。无论是为游客指路,还是在反腐委员会接待代表团,他都以同样的善意回馈。

尽管新冠疫情期间文化交流活动受限,但毕业后他通过个人旅行和语言学习找到了深入交流的契机。他与一位中国朋友结伴游历中国,在历史古迹中通过非正式对话了解彼此文化。他还接待来泰访问的中国学生和专业人士。为提升沟通能力,他在海上丝路孔子学院进修了初、中级中文课程。2025年,他将获得泰国国王学院资助,重返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中文学习。“我已计划积极参与密集的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深化泰中关系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黄孔智将“教育”和“反腐合作”视为中泰关系新篇章的两大支柱。“加强在文化、经贸、人文交流特别是反腐领域的合作至关重要,我愿为此贡献力量。”他特别关注中泰高铁等重大基建项目,强调必须确保透明度与问责制。“这类项目在各个环节都需坚持最高标准的透明度,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长远效益。”黄孔智持续追踪中泰反腐合作新动态,尤其关注泰国反腐委员会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协作。“若有幸担任反腐委员会要职,我将全力深化与中方的合作,致力于消除商业贿赂现象,为旅游、投资和贸易创造更安全的环境。”

对于考虑报考北大公共管理专业的泰国学子,他分享了自己的建议:“北大求学是难得的机遇,在这里,你将与顶尖学者和优秀同窗共成长。若你心怀向往,请立即着手准备申请材料。”

作为公务员、学者和友谊桥梁,黄孔智代表了新一代致力于推动中泰战略伙伴关系的青年力量。“能有机会研习中国历史文化、见证中国发展成就,我深感荣幸。中泰友谊五十载,我相信,这份情谊定将历久弥新。”

最后,他深情寄语:

“愿中国永远繁荣昌盛,愿北大永远光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