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王心仪:从北大到航母,丈量青春的无限可能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4-10

“准备位C3起飞位放飞歼-15飞机!”

蓝天碧海、白浪如练,辽宁舰锋利的舰艏劈开平静的海面,战鹰列阵甲板随时待命。随着起飞助理一个帅气的“航母style”,歼-15发动机响起阵阵轰鸣,飞机加速向前,沿着14度的滑跃甲板一飞冲天!

第一次看舰载机起飞时,我激动得像孩子一样。直到离开的那一天,我依然想说,这场景真是怎么看也看不够的。柔和清新的海风、晶莹洁白的浪花、舰载机起飞的轰鸣、舰艉划过的浩荡航迹……我与辽宁舰的种种回忆,定格在了今年的9月1号。

在部队的两年时间,许多人问我:选择当兵,你后悔吗?离开部队的一刻,回首军旅历炼,我问心无愧:当兵两年,我从未后悔。从北大到航母,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青春的另一种可能。

从零开始的航母生活

当兵对我来说,是个“蓄谋已久”的选择。从小时候对退伍军人舅舅的崇拜,到长大后军旅题材影视剧的耳濡目染,再到大学军训时的“迷彩初体验”……军旅梦的种子在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迹可循。

2020年9月,我终于成功迈出了追梦的第一步,戴着大红花加入了海军部队。完成新兵连与学兵连的训练后,我被分配到辽宁舰,开启了新的旅程。

开始的适应之路总是磕磕绊绊。第一次登上辽宁舰时,斜角70度的楼梯、四通八达的管路、曲折迂回的通道、磨到发亮的门槛、不苟言笑的班长……每一个视角都向我展示着这艘钢铁巨舰的整齐与严格。

02王心仪甲板照 余特 摄.jpg

王心仪在辽宁舰甲板上(余特 摄)

航母女兵是一个特殊群体,我们既要迎接“航母光环”带来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要面对“女兵体质弱又娇气”的质疑。集训队班长安排我们和男兵一起练体能,沿着山路跑“大圈”。将近十公里的距离,我们比男兵跑得艰辛得多。上坡时累到脚都抬不起来,下坡时腿软得不敢迈大步,却没人想着掉队、放弃。因为我们明白,这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最后分散冲刺的时候,我拼尽全力,一鼓作气冲到了终点。看着男兵们竖起的大拇指,我知道我们用行动赢得了他们的肯定和尊重。在部队,女兵会因为特殊的身份而得到特别的关照,但大多数时候女兵都承担着和男兵一样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用全力以赴的姿态和坚持到底的决心让他们相信:男兵能做到的,我们女兵同样可以。

操舵兵的苦与乐

新兵集训队结束之后,我们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我来到航海部门,成了一名操舵兵。

俗话说,“要开就开最大的船”。航母的操舵兵,听起来真是十足地气派、威风。我的同年兵经常好奇又羡慕地问:“开航母,到底是啥感觉?”可她们哪里知道,刚刚接触这个岗位的我,其实连舵轮都摸不着。

眼看着分到其他岗位的战友一个个都可以独立值班了,我却还是战位、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打磨、除锈、涂漆无限循环,我的心里不免有了落差感。

12王心仪与班长谈心 姚瑶 摄_副本.jpg

王心仪与班长谈心(姚瑶 摄)

但一次谈心时,班长告诉我,操舵兵的工作事关航行安全和飞行安全,没有经验的新手都必须要从最基本的装备构造开始学起,一步一个脚印,熟才能生巧。

听完这些话,我明白了很多。航母操舵兵的身份并不只有旁人眼中的帅气与光鲜,它更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必达的使命。想要操好舵,就得塌下心来,从零学起。

操舵讲究“快、稳、准”,对于个头最大、机动性受限的航母来讲,尤其如此。想要精准实现指挥员操纵意图,就要综合判断风和流对舵效带来的影响。而如果要做到准确判断,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08王心仪操舵 姚瑶 摄_副本.jpg

王心仪操舵(姚瑶 摄)

从工作原理到内部构造,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经过数百个小时的跟班学习,我记下了厚厚一本装备笔记。在通过了严格的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核之后,我终于取得了独立值更资格,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航母操舵兵。

舰艏行处是长城

2021年至2022年间,我随辽宁舰完成了十余次演训任务,也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在编队远海实战化训练中,我们跨黄海、过东海,进入西太平洋进行多课目演练。穿越宫古海峡时,我就在驾驶室里值更,亲眼见证了辽宁舰又一次穿越岛链,奔赴远海大洋、锤炼实战能力的全过程。一瞬间,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从我的心中腾起。

20余天的演练,我们昼夜奋战,一架架战机连续起飞、安全回收。其间,外国舰机一直对我方进行抵近侦察,但越是如此,全舰官兵越是全力以赴,展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使命必达的硬实力。我们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大洋上航行的20余天,举目远眺,只有远在天边的海平线。想到祖国大陆离我们很远很远,我像第一次离家的孩子一般,突然有些寂寞和茫然。但一位班长告诉我:“我们的头顶是五星红旗,我们的脚下就是中国领土。”

舰艏行处是长城,祖国是军舰的后盾,军舰是祖国的盔甲。我们或许看不见璀璨的万家灯火,但那份安宁与祥和永远是我们义无反顾的理由。

从北大到航母,我真正完成了由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在火热的军营中,我感受到了属于军人的热血与坚定,以及这份坚定给予我的信仰与力量。

“北大红”到“海军蓝”

回想这两年,我从未名湖畔来到万里海疆,从北大学生变为海军战士,身份的转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刚刚来到部队的那段时间里,“北大”的标签为我吸引了更多目光。我怕因此而显得特殊、格格不入,也怕自己因为有许多不完美而无法达到大家对北大学子的预期。

但后来我发现,这何尝不是一种激励?面对更多期待与审视的目光,我有了更大的目标,有了拼命证明自己的动力:不只是“我能做到”,还应该是“我还可以更好”。

训练场上、学习室里,我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打磨着北大人的执着和韧劲,也慢慢读懂了军人的纯粹与赤诚。

两年,说出口只是简单的两个音节。可当我把时间的刻度放大,两年,它是冬天舱外作业时厚实的军大衣也挡不住的凛冽海风,是夏天练队列站军姿时怎么也躲不过的如火骄阳,是许多个因为想家而难以入眠的夜晚,也是值完夜班后战友悄悄放在床头的早餐……

记忆中这些有笑有泪的画面,每一秒都那么深刻又难以忘怀,让我人生路上的这两年如此完整、如此充实。也正是这些笑与泪,把我从一个北大学子逐渐磨砺成一名合格的航母舰员。

于我而言,北大与军营,从来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端点。正是北大“把个人价值汇入时代洪流”的精神引领我走入军营,而军营里的探索和实践则让我明白如何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人生的价值。“北大红”与“海军蓝”在我的青春里共同交织成了梦想的诗篇。

如今,我和两年的军旅生活挥手作别。时常萦绕在耳畔的问题也从“你为什么来当兵?”变成了“当兵两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说心里话,我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但现在,我想用我的航海长的话作为回答:“经历和收获不一定同时发生。很多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像酒一样,时间越久,越能品出它的香。”

两年的部队生活,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不愿武断地下定结论,我想时间会替我做出回答。我将在之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回味这段旅程,不断发现它的价值,并不断从中受益。

(原文刊载于《北京大学校报》第1615期第2版,作者王心仪为北大中文系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