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手写300多万字调研资料,这位北大人用一生破解国土开发的“地理密码”

来源:北大人 时间:2023-06-12

几乎每天上午8点,都会有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一路唱着黄梅戏,准时出现在北京大屯路上,由护工推着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83岁的他仍坚守在科研一线,致力破解国土开发的“地理密码”。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陆大道,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58级校友。他提出的“点-轴”理论和“T”字型空间战略,被写入国家国土总体规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日,《央视新闻》系列报道《大国科学家》对陆大道的事迹做了报道。让我们据此一起走近这位以节约为信仰、以对国家负责为价值观的老一辈科学家贯穿一生的理想与使命。

 

“我的价值观就是对国家负责”

1940年,陆大道出生于安徽。儿时的陆大道常常会想:为什么我们村庄比隔壁村庄小?为什么村庄有大有小?到了中学时期,接触到地理课,他的疑问更多了:在地图上,为什么有的城市是两个圈,有的城市是一个圈?为什么有的城市好几条铁路交叉经过,有的只有一条?他还爱用大张的毛边纸临摹地图,画完再自我欣赏、评鉴一番,以至于后来徒手就能画个八九不离十。

那时,陆大道最大的理想是考上安徽师范大学,而后当老师,挣工资为母亲分忧。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茅草屋、小脚女人、插秧浇菜、雨雪天光脚去上学……这些记忆刻在他脑子里,不定时地穿插回放,让他急切地想改变家里的状况。

1958年,陆大道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在北大读书时,他对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教导印象深刻:“你们以后到什么地方工作,就要研究那个地方,将自己的认识与建议主动向当地政府报告。”而当第一次走进研究生导师、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吴传钧办公室时,陆大道也被寄予了相似的期望:“用学得的经济地理知识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年轻时的陆大道

陆大道回忆,这样的教导伴随着他的求学时期,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了他后来的研究生涯。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他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在陆大道眼中,“经济”有两个意思,一是发展经济,另一个是节约。“我的信仰就是节约,我的价值观就是对国家负责。”

 

“手写300多万字调研资料,两大重要论述从中诞生”

在陆大道办公室一角的书架上,依次排列着60多个笔记本,书脊和封皮上标注着年份与地点。随意打开一本,满篇整齐的小字,记录着发电厂位置、钢铁厂成本、油田开采量等。如果将这些记录定位到实地,便是一幅我国各地早期工业布局图。

陆大道的书架

陆大道记录下300多万字的调研资料,更像在脑子里装了一个高倍镜头。把“镜头”拉远,可以囊括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把“镜头”推近,可以聚焦至一片农田、一座矿山、一家企业。这些详实的资料,为陆大道的宏观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大道的手写笔记

1984年,陆大道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重要论述——“点-轴”理论和“T”字型空间战略。“点-轴”理论认为,在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都在点上聚集,点与点之间形成轴。这里的点是中心城市和各级居民点,轴是由交通、通信、能源、水源等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轴。“T”字型空间战略,即将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一级轴线。

1985年,“点-轴”理论和“T”字型空间战略被写入国家国土总体规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5年,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理论”与“T字型构架”被写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手稿

 

“讲出一两重的话,我的资料至少一斤重”

站在主流观点的对立面,需要前瞻的眼光、十足的勇气,还要有详实的调查和研究,这是2006年24岁的陈明星刚跟随陆大道读博时,从导师那里学到的第一课。

那年暑假,陆大道一行到山东等地调研。当时,各地都在大力进行城镇化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立交等层出不穷,他们每调研一地,就被当地政府带到这些“最能代表城市面貌”的地方去参观。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程度严重滞后,需要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地理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陈明星说,“因此,自然是速度越快越好,城区越大越好,摩天大楼越多越好。”

而陆大道尖锐地指出,当时的城镇化超出了正常发展轨道,呈现冒进态势,空间失控严重。中国应该走符合国情的循序渐进和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这让陈明星印象极深,“现在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观点,陆先生那么早就形成了”。

调研中的陆大道

陈明星回忆,一行人来到拆迁安置小区,看到不少四五十岁的人在小区聊天喝茶、打牌纳凉,陆大道感慨,“这些人正处壮年,原本应该在田间劳作。现在一下子变成了‘城里人’,却无法实现价值,这不是正常城镇化的途径”。

然而,这些观察和论断通过常规渠道难以上报。无论在政府部门还是在学术界、社会舆论中,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是无形的。他是一位院士,很少有人会当面表示不认同,但不乏风言风语,有人甚至借题发挥,这给他造成了困扰。”刘卫东说。

后来,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看到了陆大道的报告,立即用个人名义报送国家相关部门。最终,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国家发改委组织11个部委进行了半年多的调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2013年8月30日,陆大道去中南海代表中科院课题组作城镇化的汇报。原定18分钟的报告他讲了半个多小时。“我讲一句话,它有十句话的根据。如果把这句话放在秤上称,讲出一两重的话,我掌握的资料至少一斤重。”陆大道说。

向国家做汇报的陆大道

 

“只有专注工作时才能忘了病痛”

“我关心国家建设一些重大工程的合理安排、合理布局的问题。”一讲到自己的专业,陆大道就来了精神,滔滔不绝,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位常年受病痛折磨的老人。

陆大道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

2011年,一次意外脊椎损伤,陆大道第十一节胸椎以下瘫痪,他被认定为二级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可他仍旧每天到研究所上班,春节也不例外。但神经疼痛总是困扰着他,疼得睡不着的时候,他就索性拿起手机,写下对学科发展、国家政策的思考。

“要把工作当成事业,对待事业需要有敬畏之心,把我的事业做到极致,有灵魂,有信仰,做学问时内心要纯洁,要静下来,要有长远坚持。”

除了脊柱损伤,最近两年,陆大道的植物神经也出现了紊乱。即使在20多度的气温下,他也要穿三件毛衣,再加上一件厚外套,才不觉得冷。陆大道说,只有专注工作的时候,他才能暂时忘了病痛。

专注工作中的陆大道

这个总以“残人”自居的老人,工作起来没有一刻把自己当成“残人”。脊髓损伤后的12年里,他撰写了15篇学术论文、牵头编写完成5部著作,还发起了“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作了几十次学术报告……

他起草的12篇咨询报告,内容涉及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渤海海峡隧道等。他用力对抗着病痛,也继续对抗着那些“不节约”“不合理”。

“战略科学家要从全局角度,有前瞻性地考虑国家重大问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学会从战略上考虑问题,有取舍、有综合、有前后、有轻重。”陆大道说。

如今,这位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终身为国家谋划的大国科学家,仍旧行进在为国节约、为国奉献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