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科技抗疫大咖”朱师达,34岁获评正高职称

来源: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 时间:2021-10-14

近日,在东湖高新区一场职称评审会上,此前连初级职称都没有的北大湖北籍校友朱师达,一步到位获评正高级职称。一般说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评职称,要在取得初级、中级、副高级后,才能参评正高级。朱师达为何能打破“规矩”,连升四级?

翻开朱师达的职称评审材料,答案就在其中——

基因测序、核酸检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很明显,这是一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科技抗疫大咖”。

朱师达今年34岁,目前是华大基因华中片区负责人,兼任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他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5级生物方向的校友,也是2005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2010年,朱师达大学毕业进入华大基因。多年来,他一直深耕专业技术领域,专攻基因测序技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在深圳过年的朱师达告别仅9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逆行返汉,带领团队紧急攻关“核酸检测”,在抗疫前线与新冠病毒较量。

他们不仅生产出全国首批获准使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还建成首个火眼实验室,日均可检测1万份核酸样本。一年来,他们的核酸检测试剂从武汉走向世界,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火眼实验室也遍布全球,布点超过80家。

2020年9月8日,朱师达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谈到自己的成绩,朱师达说:“华大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和‘火眼实验室’高通量应急检测体系,在武汉及国内各地战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走出国门,广布海外,体现了科技抗疫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科技需要创新驱动,同时以工程化范式实践应用,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我们一定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以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生物科技硬核力量。”

2021年7月,朱师达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引发关注。湖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特别整理了他的发言稿,与大家共读共勉。

此间少年,未敢辜负

朱师达

尊敬的各位师长、陌生但莫名亲切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元培05级生科方向的朱师达,湖北人,当年住46号楼3068。未名湖谈过恋爱,南门外泡过吧,理教迷过路,到考试也自称学渣。曾经也因为实验班迷茫慌张,但这么多年谁说元培不好我第一个不答应他。感谢学院给我这个机会,今天跟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去年1月25日中午12点,武汉封城后第50个小时,我踏进了武汉高铁站。申请一直打到交通部,G280次高铁为我们一行六人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九省通衢停了3分钟。我看到的是日客流量10万人的车站寂静沉默,我深吸一口气,空气是凝固的,我快走两步,行李箱滚动的声音回荡,像鼓敲在心上。我看到不远处有光,我和同事们坚定地迈向出口,这一路我们走了1390个小时。

我是个科技工作者,在北大初识生命科学的天地,在元培坚定了一生志向的选择,基因科学研究和医学检验应用是我过去10年投身的事业。我研究人、动物、植物的基因序列,研究怎么更好地阅读理解自然的天书,怎么更好地破解生命的密码。当然,也包括病毒。一月初我们就开始与新冠病毒较量,当武汉被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战,我第一时间就在阻击前线。我们在72小时内破解了新冠病毒的核酸序列,并根据特异序列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1月26日晚上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经过严格审评的试剂盒获准使用,而这个试剂盒的生产就在武汉。核酸检测决定了涌向医院迫切期盼的人群中谁需要住院收治,检测是生的希望,而在疫情之初试剂盒甚至比呼吸机和防护服更紧缺,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提升产能保障供应。克服物流中断、克服物资短缺,严控质量、与时间赛跑,前期生产的试剂盒全部捐赠给疾控中心和医院,1月底就实现饱和供应。

但这还不够。收治床位不足,雷神山、火神山和15个方舱医院拔地而起,但谁该住进去?每天有1万多疑似患者等待确诊,武汉市的检测能力只有2000。怎么办?面对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给出前所未有的回应,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五天,600多人,两千多设备,在全世界直播关注火神山雷神山的同时,一个2000平米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从无到有建立起来。这样规模的实验室一般建设周期是两个月,但只要五天,这是我们的速度,这就是火眼金睛识病毒的火眼实验室。雷神火神与方舱,还需火眼辨阴阳。甫一建成,就迅速投入到武汉抗疫的大战中,坚守日清日结的承诺,为“疑似清零”“应检尽检”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武汉近30%的检测任务。2月28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同志专门视察慰问我们,称“你们的工作停不得!”

《中国医生》正在热映,大家知道,一月回到武汉,不是个轻松的决定,但对我是个简单的决定。北大人骨子里是有血性的,而元培让这种血性更有温度。

那时与我战斗在一起的600名同事绝大多数都是本地人。彼时彼刻,我们是在坚守岗位,更是在保卫家园。这里面有16周身孕面对交警的劝阻也要进城返岗的准妈妈,有护士太太在一线救治、一岁的孩子在家守望的年轻爸爸,有特殊岗位原因不能回家买了菜放在门外就走对着窗台挥挥手转身就抹眼泪的粗汉子,有支撑岗位从没进过实验室为了帮上忙练习到晕倒的小姑娘。我忘不了,实验室赶工没有装暖风空调,穿着羽绒服套着安全防护服的坚定身影,我忘不了因为暴雪倒灌去最危险的通风口抢险的坚毅面庞,我忘不了三天只睡五个小时解决难关的带着血丝的兴奋眼神,它们和那1万桶午夜后泡面的味道,凌晨四点清冷的月光,每天响起上百次的电话铃声,一起成为我的武汉记忆。三月中旬武汉疫情趋于平稳,方舱陆续关闭,世界疫情却迅速蔓延。经过战火考验的我们,要在更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彼时武汉还没有解封,我带领30个人的队伍悄悄离开了这个正在复苏的城市,踏上新的征程。离开武汉的前一天,我第一次离开两点一线,去了一趟东湖樱园,正遇上援鄂医疗队赏樱。林木不言,为英雄的城市和人民盛开。

回到深圳后我负责大规模核酸检验能力的统筹调度。火眼实验室在全国建立起来,创新的气膜火眼实验室在各地疫情防控发挥关键作用。北京建成世界最大通量实验室,香港数百万人的普筛,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塞尔维亚、西非的国家检测平台,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体现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物资供应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用科技的力量助力抗疫,用创新的成果驰援全球。如今我们的试剂盒已经覆盖180余个国家,在三十余个国家承担核酸检测工作。“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有我们一份力量。作为一个16年党龄的老党员,和16年燕园情的北大元培人,可以说一句,“此间少年,未敢辜负”。

2008年,我作为“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第一次走进只在课本和电视里的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的感觉至今难忘。那时就在想,这辈子可有机会再来?去年9月8号,我作为深圳科技界的代表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十多年过去第二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大落地镜里满眼看去都是当年的模样。“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习总书记周三晚上对世界政党领导人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分现场。这话不仅是对一个党的期望,也是每个人的预言。北大赋予我了一次人生仪式感的起点,也是人生意义的标准,而往后余生里不断去实现和印证这种标准的前提,是元培教会我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生因此有了丰富的可能。

而关于人生的可能,最后我再讲个例子。十多年前我毕业离开元培离开北大的时候,我们有位同学的校友爸爸来致辞,说以前自己是女儿的骄傲,今天女儿是自己的骄傲。那时我想这好酷,希望有朝一日我也有这么个机会,没想到这一刻比我预想得早来了20年。但我还是会矢志不移的把两个两岁的女儿培养成未来的北大元培毕业生,到时候争取再来一次,说出那句“今天你以北大为荣,明天北大以你为荣”。

谢谢大家!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