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院以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始终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三年的全日制硕士培养周期中,学院对学生日常学业和论文严格要求,并通过双学位、“主修+辅修”等方式,助力学生成长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国际化、严格、全面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在各行各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功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北大汇丰学子在学界崭露头角。为展现他们的精彩先进事迹和成长故事,汇丰商学院官微特别推出系列报道“PHBSer@学界”,敬请关注。
“其实没有什么很特别的转折点,很多事都是路径依赖的。”
谈及当年从数学跨专业至经济学的选择,而今在意大利博科尼大学(Bocconi University)任教的北大汇丰2011级校友冯唐人用随机游走来描述自己的人生路径,“就是drift, drift, drift,然后一直 drift到现在。” 然而,在每一次的随机漂移中,他都做了通向现在的选择,无数的偶然,造就了现在的必然。
和冯唐人交流,你不会太意识到对方是一位研究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他更像是一位随时准备好聆听、分享的邻家大哥:亲切、谦逊、坦诚。他对任何模式化的观点或结论都保持警惕,更多是本着交流、探讨的态度,在思维与灵感的碰撞中将自己的想法、见闻娓娓道来。
早上9点到办公室,冯唐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修改文章,写报告,备课,教课,参与学术报告,和同事、seminar speaker学术交流,有时深夜才回家。很忙碌,但他很享受,“我很幸运,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2020年入职博科尼大学成为助教授之前,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获得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已经充分崭露学术研究实力:2018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经济学顶刊Econometrica上发表了论文Social Discounting and Intergenerational Pareto,探讨社会贴现率的选择:如果政府关心未来世代的福祉,并且是指数贴现、非独裁的、那么在时间跨度较长的公共选择问题中(比如气候变化、法律的制定等),社会贴现率应当比最低的个体贴现率还要低;即政府要比个体更关注未来。2016年,他的合作论文《货币政策与收入差距——来自中美加德四国的比较研究》在CSSCI期刊《宏观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研究了货币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提供了研究收入差距的新视角。在密歇根大学经济学系的6年,他先后获得Michael Moore Dissertation Research Prize,Gerald C. and Theresa F. Timmis III Fellowship等多项研究相关的奖项和荣誉,并担任Econometrica, JET, TE等期刊的审稿人。
冯唐人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人生有很多随机项,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就像在2008年夏天之前,冯唐人不会想到今天会成为一名经济学学者。说起与经济学的初相识,还要回到这一年的大一暑假。那时刚刚读了一年数学专业的冯唐人发现自己可以应付考试,但“很难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美感,很多东西超过了自己当时的理解能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与舍友的交流中了解到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翻看之后,他坦言,“最开始就是觉得相比数学,经济学更简单。”而且他发现,经济学中很多概念“直观且解释力强”。于是他跑去武大门口的二手书店,花两块钱买了本《经济学原理》,“整个假期都在看”。第一次看到机会成本的概念时,他发现其逻辑和妈妈解释为什么应该做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的逻辑完美对应,感叹“这个东西真的很漂亮”。
2011年夏天,冯唐人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并保送至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专业。回忆起来,这是一段“充实又快乐”的青春岁月。
“刚来学院的一年半非常忙,每天都在学习。”
冯唐人在高微、高宏两门课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那时候,新的学院大楼还没完工,“大家下课后就一起到C栋或D栋去自习,为了把内容吃透,经常要学到十二点一点才回寝室。”“我觉得自己当时的学习状态比本科要认真得多。一方面模块制促使大家不能产生怠惰的想法;另一方面课程本身也很难,如果不把每节课的作业做完,不认真复习和理解,之后就很难跟上了。”
学习压力大,但快乐的渠道也很丰富。冯唐人经常和同学一起讨论,学完之后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吃吃喝喝,回忆起这些青春洋溢的时光,他说:“学就拼尽全力去学,玩就全情投入去玩,我觉得这就是我在北大汇丰所收获的最好状态。”
冯唐人(左一)和同学在一起
学院的老师也润物无声地影响了冯唐人。回想起来,他对Young Joon Park教授的“博弈论”课堂印象深刻,“老师的学术功底非常扎实,即使是去到美国之后,我也会经常跟别人讲我在中国读硕士的时候,老师的课教得非常好,我非常幸运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他曾给樊纲教授做过两次助教,“老师不会直接告诉你要怎么怎么样,但你能看到他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实际上,在学院读书期间,冯唐人曾担任学院多门课程的助教,包括在学院与港中文的双学位项目中担任助教。有一次项目第一次开设“货币经济学”课程,这对授课老师、同学而言都是全新的体验。冯唐人报名了助教,所跟的班级中都是自己同年级的同学。他每节课都坐在第一排认真记笔记,成为班级里听课最认真的一个。回去后和同学、室友一起讨论,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正是多次担任助教的经历,让冯唐人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分享、讲解时是快乐的,也让他逐渐下决心读博深造,走上今天的学术研究之路。
冯唐人(中)在学院与港中文的双学位课程中担任助教,课程结束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将来会是做宏观(研究)的。”不管是他本科阶段国创比赛的论文选题,还是后来跟老师做的人口结构对储蓄的影响科研课题,都是宏观相关。但奇妙的是,在博士阶段,他却对微观产生了浓厚兴趣。回看冯唐人从数学到宏观到微观的“漂移”,偶然的表象下隐藏着许多难以具象化的必然。“数学很难,但我现在依然不后悔本科学了数学。”冯唐人说。正是本科打下的扎实数学功底,才能让他在经济学研究的丛林中跋涉至草深林密、荆棘丛生艰深地带时,不畏纷繁复杂的牵绊,而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思考、证明和推导。做微观经济学研究会用到很多数学知识,所以“现在反而会逐渐感受到数学之美”。
看似随机漂移的人生中,冯唐人始终在选择自己能够理解、思考并欣赏的东西。他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段随机游走,那么当改变来临的时候,与其纠结于为什么,不如专注于怎么做。认识它,接受它,欣赏它,去享受自己的路。随机之中,冥冥之中可能也有一些确定性。
结合自身经历,他也提醒学弟学妹要好好把握学院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包括优秀的师资力量、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身边的同学。
“近年来学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吸纳了不少在学术界有国际影响力的老师,他们能够在许多方面给大家以启发。”冯唐人说,“即便从功利一点的角度,如果有申请国外博士的想法,一封有影响力的推荐信是非常有含金量的。”
在硕士阶段,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幸能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做学术?冯唐人说:“如果你喜欢探索未知的感觉,并想要把自己发现的新东西告诉大家,那你可能是适合学术研究的。” 对他来说,学术研究像思维探险,要去人迹罕至之地,发现新知,才有价值。撰写论文就是找好的角度把自己的旅程和收获展现给读者。如果能享受这种探索未知的感觉,并在偶有所获之时,激动且自豪,“我是世界上第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人,我想告诉全世界这个东西很漂亮。”冯唐人解释,“如果觉得自己有这种态度感觉,可以严重考虑去读博士。”
冯唐人博士毕业照
但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北大汇丰学子都能认识到自己是优秀的”,冯唐人补充说,“享受努力的过程,人生终将漂至想要的远方。”
人物简介:冯唐人,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获经济学硕士,202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曾在Econometrica、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等期刊发表论文,获Michael Moore Dissertation Research Prize、Rackham One-Term Dissertation Fellowship、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或荣誉。他目前任教于意大利博科尼大学,并在其下属的因诺森佐·加斯帕里尼经济研究所(IGIER)从事经济学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机制设计和社会选择理论。
撰文:徐舒昂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