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王韬光:不惑之年的华丽转身

来源:北大新闻网 时间:2019-10-15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每个北大人都有一段关于北大的记忆,都有自己的北大故事。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医学部党委宣传部、深圳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部等开设《70年·我的北大故事》专栏。

专栏通过报道70位普通北大人,分享他们印象深刻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录和反映北大的精神传统、师长风采、校园文化、精神风貌,和读者一起在尘封的记忆里,感触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北京大学,进而感受时代的变迁。

需要说明的是,北大有数十万师生校友,我们仅从中选取了70人进行采访。由于时间有限、认知有限,在人物选取上难免有一孔之见,希望读者诸君指正。

新闻网正陆续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王韬光,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1989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经济法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博士,师从厉以宁教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年10月至今,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董事长。

距离王韬光人生中最大的职业转型已经有10个年头了。

10年前,他是金融经济学者,是光大证券、光大地产、德邦证券的高层首脑,是证券投资界的当红“炸子鸡”。10年后,他只剩了一个身份,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董事长——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法律的本科背景、金融学科深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金融投资行业显著的工作业绩,还有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这些都没有让王韬光停下脚步——2009年,在商界和投资银行业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不惑之年的他选择全身投入到公益事业和高等教育。

王韬光

在美丽的珠海市唐家湾,京港澳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旁,坐落着一座宁静、典雅的现代化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浅潭碧水点缀其中——这就是王韬光目前工作的珠海学院。

王韬光对于母校老校长蔡元培的教诲念念不忘——“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青年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

每年近千万的高考考生中,大多数会在二本、三本的学校接受教育。而在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格局下,二三本高校的高等教育资源与“985”“211”高校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能否探索一种更有效、更普及的办学方式,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有资源和平台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王韬光一直思考的问题。

“公益办学、永不分红”是王韬光和他的伙伴坚持的办学理念。他们明白,上市就要对股东负责、就要追求利润增长,营利性办学最终会把大学办成一个培训机构,与真正的大学渐行渐远;而只有选择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才能办好大学。

2012年5月,珠海学院举办者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出资人不要求合理回报的学校。举办者双方签订的任何协议均不得违背珠海学院的公益性质,并规定股东双方永远不分红,全部收益用于珠海学院的教育事业。

王韬光相信,教育不是一个行当、一种生意,不是一个谋利手段,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神圣事业。

珠海学院是一所民办大学,没有政府拨款,全部自给自足。王韬光决定接手时,这所学校面临着经费、师资、生源等各方面的问题。

“励精图治、殚精竭虑、求变图存、艰苦创业”,这是王韬光和他的同事们10年工作的写照。

从2009年王韬光接手珠海分校以来,该校从负债11.6亿元,账上现金不到5万元,到今天没有负债,账上现金18.5亿元;专任教职工人均人力资源支出从不到10万元到16.8万元(2017年数据)。学院学生人数、建筑面积、固定资产、科研仪器设备,乃至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和教职工住房福利待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近年来,学校全国影响力排名始终保持在前十。2017年,学校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第三。教育部、地方政府和社会媒体都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

对于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王韬光有更具体的感受。2009年刚入职珠海学院时,能在本科接触到国际培养甚至短期交流的学生人数几乎为零,目前每年有四五百人能够在本科阶段参与到国际交流或联合培养;师资队伍中,来自北大、清华和“985”高校博士的教师都很少,目前许多来自世界级顶级高校如MIT、哈佛的教师也成为了珠海学院的全职教师;分数录取线逐年提高,在河北等高考大省甚至要比本科线高出150分,更说明学院的影响力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的认可。

7月2日上午,王韬光作为杰出校友应邀参加北京大学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面对朝气蓬勃的年轻后辈,徜徉在昔日学习生活的熟悉校园,王韬光感念北大留给他的宝贵财富。

“我是通识教育的受益者。”北大作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积淀深厚。王韬光认为,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法律系出身的他,在北大读书期间接触了大量历史、社会和经济等学科的课程,聆听了许多高质量多领域的讲座,为自己后来接触教育管理提供了很多帮助。“多学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

作为参与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学子之一,王韬光对于当年同学们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印象深刻。他认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是北大留下的最大的财富,对于自己目前的公益性办学有很大的影响。

“财富可以自己去消费,校友们为国家和社会做了很多事情,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光考虑自己,不能做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文/新闻网记者 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