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人物 | 范式:刘家峡调查记

来源:“未名湖是个海洋”微信公众号 范式 时间:2017-03-23

编者按

87级社会学系的范式回想起1988年暑假,去刘家峡进行科学调查时的场景。一边做科研调查,一边体验着大西北腹地人们的生活。时至今日,对那里的人,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始终都难以忘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刘家峡调查记。

人物简介

filehelper_1490233058823_76

范式,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现任无锡日报社副总编辑。

一个大一的本科生,能够参加社会学一代宗师主持的社会调查,那该是何等幸运!而我,就是这幸运者之一。

filehelper_1490233067451_55

那是1988年的暑假。因为早先介入了北大社会学所的一些调研课题的数据录入工作,所以我成为了费孝通先生组织的“水库移民”课题组的成员之一。“水库移民”课题主要调查因为修建水库而迁移的移民们的生活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调查地点选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那里聚集着被誉为“黄河明珠”的我国最早修建的刘家峡、盐锅峡水电站,当年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课题组由费先生的弟子王卫民带队,包括陈胜利、于长江、王甘4名硕士研究生,王波、叶玲、冯小彤3名86级本科生,以及我和王兆宏2个87级本科生共9人组成。

filehelper_1490233072323_90

课题组7月2日从北京出发,3日晚上10点到达兰州,直接就被拉到永靖县招待所。4日听取了县里的情况介绍,观看了相关录相,明确了调查任务,并分成了4个小组,陈胜利和王兆宏一组去盐锅峡乡,于长江和冯小彤、王波和叶玲两组去三塬乡调查,我和刚考上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王甘一个组,调查地点是刘家峡乡的大川村,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6日进村,县委的吉普车带着我们一直开到房东家门口,女主人张大嫂在门口等着,一个非常质朴的中年妇女。村书记和村长也都来了,他俩都姓孔,据说文革期间村里也搞“批林批孔”运动时,因为孔在当地是大姓,所以他们就改成了“批林批陈”。

县里、乡里对这次调查极为重视,这从给我们的食宿安排上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张大嫂家是村里条件最好的一户人家了,男主人听说在别的镇上工作,最近去了北京学习,一时半会儿回不来,所以王甘就和大嫂一起住在正屋,里面是一水崭新的家具,有大衣柜、书桌、方桌、沙发、电视机等,大炕上还有很好的炕头柜,我和她的大儿子住在厢房,里面的炕的面积都超过了厢房面积的一半(这是我唯一一次睡炕的经历)。伙食也是特意安排,经常是面片汤加上馍馍或枣包,有时还有鱼、鸡蛋、午餐肉等,一次孔村长还带来了几瓶汽水和酒。因为是7月份,正是西瓜、香瓜、杏子等成熟之时,所以时不时还有新鲜水果吃。

调查以座谈会、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等方式进行着,语言障碍成了我和王甘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村民有一些是文盲,无论是开座谈会还是入户调查都得通过问答进行。好在孔村长和孔书记都分别陪着我们充当翻译,每次介绍王组长时都说“这是中央首长王主任”,令她感到非常现实同时也很有压力。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和重要的实地课题调查活动,所以我紧密配合王甘组长做好座谈会议记录,制订并修改调查提纲,制作并誊写调查问卷,及时整理调查资料,到养鱼站做个案调查,甚至还要登上村后的山坡画村庄的简易地形图,等等。期间王卫民也到村里来指导我们的调查工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大川村是贫困的,除了人的因素、资源因素制约之外,因为修建刘家峡水库而移民至此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原本他们住在永靖县里较为富饶的一个地方,光枣树、李树、杏树村里就有好几百棵,日子过得还算红火。但为了支援刘家峡水库建设,他们砍了树、毁了田,搬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他们因水而移民,也因水而致贫。一是由于兴建大坝时正值文革混乱时期,施工时把自流渠误接到了大坝的输沙孔上,结果每年到5月份自流渠就被泥沙淤塞,导致灌溉断水,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二是村民饮用水源受附近硫化厂污染,导致饮水困难,当地癌症发病率极高,尤其是胃癌和食道癌。第三,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因水库蓄水而导致的土壤盐碱化。村里最靠近黄河的岸地上,因为严重的盐碱只能弃耕,因为无论种什么都发不了芽,只好挖了鱼塘来养鱼,但即便养鱼也产量很低,只有江南水乡的五分之一左右。那些受盐碱影响较小的地块,则种着麦子、玉米、豆子等庄稼,也有一些水稻,但产量都不高,据孔书记说最高只有亩产300斤,一般只有一两百斤,所以村民的口粮只够半年,其余的要靠养猪、养鱼、养鸡、到山上采石等副业收入来补充。

filehelper_1490233078815_72

调查一直持续到14日,当天我写完了渔业方面的调查报告,和组长一起和村里的老人们谈完了村庄迁易史,直到深夜12点三刻才休息。第二天就是离开大川村的日子,虽说只相处了短短10天时间,但大嫂一家对我们竭尽所能、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令我俩深受感动。虽说村里给大嫂给予了一些补贴,但我们离开前还是悄悄把15元钱和20斤粮票装在一只信封里压在书桌上,也算略表我们的心意。离别前我们和张大嫂一家合了一张影,我和王甘又爬上厢房房顶,以黄河和远山为背景,请孔村长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

这次“水库移民”课题调查是我经历过的最真实、最完整、也是最深入的一次社会学实地调查,它给予我最真切的社会学的学习与研究体验,也令我这个来自江南富庶之地的大学生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大西北腹地感受真实生活,了解民情百态,从而完善对国情、民情的认识与感知。时至今日,我依然会常常翻出那两张照片,仔细端详,回忆起那一段调查的日子!

谨以此文纪念入学30周年,并向我亲爱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们致敬!

2017年2月28日

于无锡日报报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