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校友志 || 做出色的北大人

来源:法学院校友会 时间:2016-05-30

王太力,现任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1991年—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国际经济法及经济法双学士;2002年—2003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学位;主要业务领域为收购与兼并、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争议解决、外商投资、互联网科技等,曾任职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和华盛顿办公室、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北京汉坤律师事务所、北京润明律师事务所。

王太力,现任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1991年—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国际经济法及经济法双学士;2002年—2003年,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学位;主要业务领域为收购与兼并、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争议解决、外商投资、互联网科技等,曾任职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和华盛顿办公室、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北京汉坤律师事务所、北京润明律师事务所。

做出色的北大人—-采访1991级本科生王太力

坚持学习就会出色

王太力师兄的工作经历很丰富,本科刚毕业的时候,在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国际合作部、投资管理部做过几年项目经理,似乎这个工作与法律并不太相关,对于他当时的职业规划,我们很好奇,他及时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在中国普天信息集团产业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的时候,王师兄从事的工作大多属于国际合作谈判和合资公司的管理,在投资管理部主要是参与对4家上市公司和6家改制公司的管理工作,还有几个业务集团的重组工作。王太力师兄认为,从学校毕业到单位工作,实际上是另一个学习的开始,后来到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工作,一直在使用英语,所以他也一直在学习英语,也正是这些工作经历让他有了去美国继续深造的想法。在当时北大法学院的同学中,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他认为法学院的学生学习能力都很强,如果对其他领域感兴趣,并愿意坚持学习的话,在其他领域也会做得非常出色。

折服于王太力师兄周身散发的自信,他侃侃而谈的样子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尤其是我们这学期专业课每周都会布置一些实证研究的阅读文献,基本都是Chicago journals,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请教师兄,我立刻提到对于这些法律经济学实证研究,虽然觉得很有新鲜感,但对于我们阅读这些文献到底有什么意义还是感到很困惑。

对于这些训练和学习,王师兄说到了他的求学经历,在工作5年之后,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打算,当时选择了4—5所大学,收到offer的有包括芝加哥大学、Upenn在内的三所大学。最终选择芝加哥大学的原因是,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中中国学生相对比较少,可以练习英语,芝加哥大学的特点是学生少、老师也少,每一位老师都会亲自上课,他在那里学习的过程中也听了科斯(Ronald H. Coase)、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的讲座。在美国学习,对他而言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个:第一,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能够熟练的阅读英文文件,这在以后处理国际投资的谈判和争端的时候作用很大;第二,了解了美国法学院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大量案例阅读为基础的学习思路,与中国法学院的学习方式区别很大。

努力做好人生规划

王太力师兄的学习经历让他开拓了思路,所以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在国内、在国外,在内所、在外所,在大型的律所、在精品型的律所都工作过,也是从律助一步步走到了合伙人。他说,律师做久了比较容易保守,可以考虑转型做投资等不同类型的专业选择,本科时候的逻辑训练和社会认知非常重要。法律其实是妥协的产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而经济领域一般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商学院领头的立法创造性相对比较强,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发现规则的合理性,合理才能稳定。法律系受过训练的人会对语言比较敏感,比如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会不会引起歧义,变通、妥协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很多同学面临毕业后的工作选择的迷茫,王师兄建议,他的职业经历了从君合到汉坤到天达共和,有大所有小所,金杜所的国际化趋势比较强,汉坤所在上市的IPO等方面具有优势。年轻人就业选择工作一方面选择工作,一方面继续学习,选择律所取决于不同的项目和跟随哪些律师,比较好的律所一般业务会比较繁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要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王师兄主要从事于私募和国际投资两个领域,在处理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方面他感受颇多,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比较火的专业,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比较高,能够接触到最新最热的专业信息,他认为路径相对比较开阔。国际经济法又相对比较虚,那时学习国际投资法、国际技术转让法、WTO法、国际贸易法、海商法等。法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武器,要理解这个规则,遵守规则,同时也要敢于突破规则,要理解法律的走向,下一步法律可能如何修改,比如互联网行业对法律的冲击(知识产权、隐私权等)。随着整个世界的变化,法律也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变”是常态。

很多同学对于将来是保研、出国还是直接工作,都觉得非常困惑,王师兄对同学们的建议是,出国、保研、工作各有利弊,取决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未来规划。如果有学习机会就继续学习,家境比较好的可以考虑出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申请LLM和JD。每个人的学习兴趣点不同,发展轨迹也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因为他们当时上大学的时候有法学、国际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四个专业,在学校学习时接触经济类的问题比较多。北大的本科生大多侧重于素质教育,聪明肯学、踏实肯干的能力最为重要,未来进入律所主要要看合伙人会如何培养。一般的中等所不会轻易招募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清华北大毕业生的选择比较多。

对于实习问题,他认为主要还是看个人选择,每个人的机遇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不要太羡慕别人的成功。北大人多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北大的学生也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北大人的优点很明显:比如学术水平比较高,英语比较好,学习的知识比较泛,因而综合素质比较高。北大人的缺点主要表现在想的多实现的少,自然容易被人认为不太踏实,不过在工作中都会慢慢改正。

他说,法律学习最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心里要有一个公平的秤,作为律师要知道客户的诉求,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争取实现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永远不要害怕变化,要敢于适应变化。在学校(特别是北大)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我们那时去听钱理群、陈鼓应、厉以宁等教授的讲座。生活应当不只有法律,还应该学一些别的内容,有一个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非常重要,建议学的要“泛”,尽量明白社会的体制设计要有合理性。2.webp_副本

正确看待读书问题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活动,可以根据目录等内容按图索骥,每一本书中可能包括很多内容。法律的书一般比较昂贵,但是书中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内容。我毕业以后仍在读书或者可以说就没毕业,如果只看新闻的话很可能只会借鉴别人的观点,而不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书中没有什么内容可看,通过各种现实问题和困惑否定书的价值。现在很多前沿的思想、问题的探讨是用英文写作的,现代社会的科学进步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大量新的现象不断涌现,要跟踪最前沿的时代发展变化。文史哲类的读书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多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和思辨能力,通过对小事、细节的观察和推理印证大的猜测。

对于大学生而言,空闲时间非常重要,比如游玩、谈恋爱、读书(特别是闲书)等,要合理平衡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届空闲了一年的时间,所以学者比较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相对比较多。整体感觉中国教育要求记忆的内容太多,而我认为培养突破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在北大更要树立广泛、交叉学科的观念。

最后,王太力师兄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他说不同时期人的选择重点不同,主次一定要分清,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过于分散精力就很难在一个领域内成功,但不同时期也要培养不同的爱好,大学4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建议在校的同学之间多交流,多搞一些活动,特别是跨院系的活动。人有强项和弱项,努力发挥强项,也要尽力弥补自己的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