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北大物理学院(系)“两弹元勋”校友

时间:2016-05-31

1_副本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爆炸成功。北京大学物理系一大批校友参与了我国的两弹事业,其中郭永怀、彭桓武、陈芳允、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周光召七位先生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

郭永怀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担任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和核弹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也是该群体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彭桓武

彭桓武

彭桓武(1915-2007),湖北麻城人,中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曾参与和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曾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

陈芳允

陈芳允(1916-2000),浙江台州人,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从事研究工作,解放前夕回国。先后在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物理所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76年调入国防科工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等工作,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6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后历任中科院近物所副研究员、二机部九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朱光亚

朱光亚

朱光亚(1924-2011),湖北武汉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50-195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5年参与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担任副主任、教授。1957年起领导参加中国核武器研发工作,历任二机部401所、九所副所长、九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中国科协主席等职。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

于敏

于敏(1926-),天津市宁河县(原河北省宁河县)人,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原子核理论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开始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60年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解决了氢弹研发中一系列关键理论难题,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历任九院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光召

周光召

周光召(1929-),湖南宁乡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任讲师。1961年进入二机部九院工作,对中国核武器研发做出重要贡献。后历任中科院理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