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芙蓉花开正当时——记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主任马芙蓉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韩娜 于洁 时间:2015-06-02

采访马芙蓉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马芙蓉办公室的窗台上密密麻麻地摆着仙鹤来、蟹爪兰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一盆盆植物使得屋内春光无限、生气盎然,桌上放着一个小的水族缸,两只金鱼在里面悠闲地游着。

精心的准备、娓娓道来的话语、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让这一下午的采访十分充实。最能感染人的,是马芙蓉那种积极乐观、懂得感恩的阳光心态。即使是在遇到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她心中所念的依然是感恩和知足。“你看我很阳光,其实是别人给我的正能量很多。”正如马芙蓉自己所说,不论风吹雨打,她依然是一朵在阳光下傲然绽放的芙蓉花,给人们带来美和正能量。

学医是命中注定的

马芙蓉祖上从未有学医的,她是家中老大。父亲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后来又参加抗美援朝,直到1958年才返回国内。马芙蓉出生时,父亲已经三十多岁了,对于她的出生喜出望外,对她更是宠爱有加并寄予厚望。

小时候,马芙蓉一直是学校的优秀尖子学生,但对未来做什么还是朦朦胧胧。上中学时,在与父亲的无意聊天中得知,父亲想要她将来当一名医生。那时在父亲看来,做医生是很轻松的,更以为五官科大夫可以不值夜班,所以希望她将来当个五官科医生,给人看病又不受累。

1980年恢复高考不久,马芙蓉便随了父亲的意愿报考了医学院。学医并真正当上了耳鼻喉科医生后才懂得,所谓的“做医生很轻松”“五官科大夫可以不值夜班”其实都是当时社会上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误解。作为一名耳鼻喉科的大夫,不仅要值夜班,而且还需要奉献毕生精力才能担得起这副重担!

在德国和瑞士的求学经历使马芙蓉受益匪浅,“在科隆大学医院,我留心着他们文明举止的每一个细节,我的德国教授见到他的患者,首先握手问好,寒暄之后,很快进入严谨的诊治过程中。也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不断地影响着我日后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尽管,远离家乡和亲人,我备受异域陌生生活的折磨,但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倔强性格支撑着我,让我撷取了新的医学理念和技术,我像一个收割了整个秋天的农妇,背负着沉甸甸的硕果回到我们的国家,并把这些崭新的医学元素,运用到我的医疗实践中,为众多患者送去福祉。我心里是幸福的。”

谈起自己的入行经历,马芙蓉笑着说:“有时候想想也真是命中注定,这辈子生下来就是要从事耳鼻喉科的,就是为当一名解除众多耳疾病患的‘手术一把刀’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马芙蓉

马芙蓉

让病人看完之后感觉“值”

在好医生网站上,许多病人都在评论中称赞马芙蓉医术高、技术好,但最多的是在说她态度好、品德高。对待患者,马芙蓉认为,最主要的是要“真诚相待、设身处地、耐心讲解、尊重对方”,要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爱心、真心和热心。“大夫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职业,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

对待每一个病人,马芙蓉都会耐心讲解,加之耳科门诊的特殊性,马芙蓉经常会遇到听力不好的老年人,在询问病史、检查、交代事项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重复好多遍,有时还需要大声地“喊”。曾经有一位有听力障碍的门诊病人,带来了平时搜集的足足有一本书那么厚的资料,请马芙蓉帮他讲解,但是由于他听不见,马芙蓉只能通过文字与他交流。马芙蓉说,由于这些特殊情况,她有时看一个病人相当于别人看三四个病人的时间,因此门诊的时候,马芙蓉会对病人数量有所控制,在尽量看更多病人的同时,保质保量地对待每一个患者,让病人看完之后感觉“值”。

在耳鼻喉科,大夫遇到的不仅仅是患者生理上的各种病症,有时还需要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痛苦。例如,一些耳鸣、鼻塞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如焦虑、抑郁而导致这些症状,这个时候,马芙蓉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用她自己的话叫做“话疗”。“你对病人一个肯定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给他们的一丝希望,对他们的心理和病情都有很大的帮助。”

谈到医患关系,马芙蓉说,其实大部分患者都是很好的,自己为患者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患者都会感激万分。她认为:“患者和医生不应该有矛盾,医生是患者的守护神,他们需要如战友一般并肩作战,共同对付病魔。现在有些患者,受到不良媒体的蛊惑,戴着有色眼镜儿,对医护人员一百个不信任,怀疑、猜忌,甚至打骂、侮辱、砍杀,实在让人痛心啊!这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有的现象,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本人和大众的健康。我们应该号召全社会都尊重医生和护士,让这种尊医爱护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医护人员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理解患者,多替患者着想,真心的去爱护、关心、帮助患者,耐心地去解释和进行有效沟通。医患关系应该是全社会重要的关系之一,医患之间应该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而不是火药味儿!”

做医生哪能坐视不管呢

马芙蓉认为,做医生一辈子是在做“菩萨”,做善事。要有慈悲情怀和一颗善良的心。一年前,她发表过一篇名为《我的医道——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的文章,讲述了她救治一名罪犯患者的经过和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医者的大爱感动了许多人。

马芙蓉说:“医生这个职业确实是要具有大德大爱的人才能从事和胜任!选择做医生,就意味着你不能过常人悠闲和有节假日的日子,不能睡个安稳觉,吃饭也会被打断。当医生就注定你这一辈子要全部奉献给伟大的医学事业,牺牲你自己的同时,还要奉献你的家人,牺牲你陪伴老人孩子的时间,还需要家人的理解、安慰和支持。但是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令人崇敬的高尚职业,我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迷恋,使我愿意为之奉献一生而无怨无悔。”

马芙蓉经常要做从耳朵进入颅底的手术,切除颅底交界性和沟通性肿瘤,她说:“一个女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纹丝不动地‘一爬’就是十几个小时,苦累对我都不算什么,主要是要修得一副扛得住那些来自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巨大压力的坚强神经和顽强作风。”

手术中的马芙蓉

手术中的马芙蓉

去年底,从青岛来的一位瘦弱中年女性患者,因为面瘫找到马芙蓉,希望能够给她恢复面容。这位患者十五年前曾经在当地进行过耳内肿瘤切除,在术前耳部和颅脑检查中发现,患者耳内肿瘤复发,通过中颅窝和后颅窝侵入颅内并压迫大脑和小脑,肿瘤周围环绕的是颅内的几条大静脉窦与之粘连紧密。面神经包绕在肿瘤内。肿瘤触之极易出血,加之与薄如窗户纸的静脉壁紧密相连而广泛渗血和出血,手术几乎在出血不止的情况下完成的。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显微手术,终于完整切除了耳内和颅内的肿瘤,并成功进行了面神经修复。患者被平安地送出了手术室,回到重症监护病房。当马芙蓉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手术室时,心里想着的却是感谢,她说:“真是万分地感谢患者,她没有让我下不了手术台,毕竟手术的十多个小时里,我和患者共同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和鬼门关啊!”在监护病房的头几天里,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可到了手术后第四天转回病房时,病情急剧变化,出现了严重的缺氧,口唇紫绀,呼吸困难,最后确诊为“肺梗塞”和“双下肢血栓”。双下肢血栓就意味着腿中血管里的栓子随时都会脱落,堵塞重要脏器,譬如大脑的血管堵塞就会造成大面积的脑梗塞而危及生命,而肺梗塞更是凶险万分,两个合并症同时出现,患者真是九死一生啊!作为术者受到的惊吓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原本很久都不来的月经又致使术后大量出血而使患者一度严重贫血。还有会诊的医生怀疑颅内的血肿,好在最终得以排除。经过半个月全院各科室专家们的会诊和救治,肺栓塞、双下肢血栓和严重贫血的情况最终得到了控制,病情趋于稳定。本想松口气,意外又发生了,由于患者用力和腹压增加,导致耳部填塞的脂肪移动,从耳部手术术腔通过咽鼓管,又出现了脑脊液耳鼻漏!患者向右侧躺下时用小瓶能接出半小瓶清亮如水的脑脊液!脑脊液耳鼻漏这样的并发症是非常危险的,它就意味着颅内已经和外界存在感染通道,会引起颅内感染而让手术前功尽弃,更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此时马芙蓉放下的那颗心又悬了起来。经过一个月耳鼻喉科和全院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让这个患者转危为安,平安地出院了。

谈到这次惊险的手术过程,马芙蓉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躲过这样的高风险疑难手术,尤其在现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为患者无私地勇敢地承担风险,将自己置身于可能出现人财两空的危险境地而被告上法庭,真是需要大德大爱和勇气。我们不救治她,谁来救她呢?让患者去等死?做医生哪能坐视不管呢?其实,我们一辈子遇到这样高风险疑难危重患者又何止这一个呀!”

术后5个月,这名患者从青岛回到北京来找马芙蓉进行手术后的定期复查,其面瘫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并不断地感谢马大夫的救命之恩!每每看到患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马芙蓉都为她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创造生命的奇迹而由衷地高兴和自豪。马芙蓉说:“这只是举出的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我的同道们,全国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解救病患,我相信他们之中有的比我还要努力还要辛苦,就像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当患者处于危难之中时,都会像汶川地震救人的医护人员一样舍生忘死。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我真觉得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非常伟大和崇高,令人敬仰!因为哪一个医护人员的手上没有救活的几条甚至不计其数的人命啊!他们为‘健康中国’托起了全中国人民的生命保障和身心健康的中国梦,我要为他们点个赞!”

马芙蓉与年仅5岁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

马芙蓉与年仅5岁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

科普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马芙蓉认为,做科普是大夫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大众需要医学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马芙蓉充分抓住各种广而告之的平台,尽可能高效地告诉更多的患者医学知识,将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地讲解出来,让大家能够理解,这样他们才能够树立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医学才真正为广大群众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种有效的沟通还能够起到调节医患关系的作用。

这些年来,马芙蓉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健康之路、北京电视台健康北京、网络电视台魅力中国、健康有道和天呐女人等众多节目,进行耳鼻喉科知识的普及,并参加广播电台节目,进行百度词条的编写、科普文章撰写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马芙蓉说:“很多人跑到门诊来,就为了看我一眼,和我说几句话。有一个老年女性患者,看完我的门诊还不愿意离开,非要拥抱一下我,并依依不舍地跟我说‘我真的不想离开你,就想跟你多说一会儿话’。”我曾进行过中耳炎节目的录制,现在来看我门诊的患者会问我,他得了中耳炎脓液会流进脑子里头去吗?说明大众现在对危险型中耳炎已经有了概念。所以说,科普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帮助大众树立健康观念,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至于身体有病时,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预防知识的普及和推广,通过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大众健健康康地活着,不得病或少得病,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

谈到科室建设,马芙蓉从最近热播的电影《狼图腾》说起,影片中,狼群的团队协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狼群组织有序,他们不轻易和草率地出击,一直会潜心地等待最佳时机。一旦时机来临,整个狼群会听从命令服从指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色地完成任务。

对于一个科室来说,团队的协作精神和优秀的科室文化是一个学科能够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方面。2002年,马芙蓉开始接任科室的领导工作,十多年来,她重点营造的就是这种团队协同作战的学术氛围。她经常劝告大家,一个人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个人水平绝对不能代表北医三院耳鼻喉科的水平,遇到疑难病例,要进行全科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拿出一个缜密周全的方案给患者。遇到抢救危重患者,科室会派出一队人马相互商量讨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所以,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是组成这个团队的重要因素。医疗、教学、科研,科室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党团活动和工会的活动,都离不开大家齐心协力地去完成。

抓住学习这条主线,把学科的方方面面串起来,构建学习型科室,是马芙蓉对于科室建设的重点。从2006年开始,马芙蓉组织年轻医生和学生坚持早读,学习英文文献,并进行一周要闻的英语和汉语的双语汇报,马芙蓉还会从内容是否先进、重点是否突出、层次是否分明、英语发音及语气是否流畅和标准、翻译是否达到“信达雅”、幻灯片制作是否规范、所配图表是否合理、形象举止是否得当、自信心和冷静程度等多角度进行点评,进行科室长期的教学积累和人才培养。经过十年的锻炼,科室已经有多人在院级、校级和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授课比赛中获得多项奖项。除了早读,科室还有早交班、疑难病例讨论平台、临床新技术讲解等多个学习平台,帮助团队成员不断学习进步。

目前,科室队伍也由过去的二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七八十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占了绝大多数,多人在各级学会和各种杂志中任职,拿到的省部级课题多项。2011年科室获得了国家级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医疗方面,平均住院日已经连续十年在不断缩短,已经达到目前的5.35天,居全国领先水平。耳科是三院耳鼻喉科的特色学科,在中耳炎手术中采用的完壁式鼓室成形手术,大大改进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和追捧。经乳突径路面神经近全减压术式,侧颅底外科技术都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在文艺活动方面,科室也连续多年在医院文艺展示周活动中获得金奖。

马芙蓉说:“12年来,我对我们科室充满了爱和欣赏,也特别感谢他们的配合。”马芙蓉爱美,爱好唱歌、跳舞、运动,在生活中是一个活跃分子。因此,虽然她在工作中对科室成员的要求特别严格;但是私下里,她属于那种嘻嘻哈哈,和大家特别能打成一片的领导。如果科里的人生病需要做手术,马芙蓉会联系做好会诊,提前跟手术室打好招呼,甚至会在手术后给手术室送去肯德基,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她自己生病的时候,科室成员的关心和照顾也让她特别感动。

谈到科室未来的发展,马芙蓉说:“这个科室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我希望它永远是一棵常青树,在全国耳鼻喉科学界有一席之地。我不当科主任的时候,科室比我现在还好,这才是我这一届主任成功之处。”

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

谈到自己的学生,马芙蓉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严厉又慈爱的妈妈般的好老师。”多年来,马芙蓉作为北医三院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委员,非常重视科室的教学工作。她认为,尤其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对学生培养首先是要做好人,希望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启蒙阶段,能够养成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作风。马芙蓉十分重视教学,她认为“教学是科室发展的源动力”。在科研方面,马芙蓉也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发动全科的教学力量,还借助北航机器人所、中科院等高平台,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老师和研究领域。在医疗上,她更是通过查房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是学习她的诊疗思维和对病人的态度,“很多人都说马大夫对病人好,这也是给我的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

举办全国的颞骨学习班,为我国培养耳科人才

举办全国的颞骨学习班,为我国培养耳科人才

到目前为止,从马芙蓉手上毕业的学生,已经达到三十多人,他们在马芙蓉的教导下,完成了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化,也完成了从“毛孩子”到“成年人”的转化。这些学生除了一部分留在科里,很多分布在北京市各大医院耳鼻喉科,还有的远赴国外进行深造。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给所在医院留下了科室良好的培养所带来的高素质、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印象。“所以,现在我的学生十分抢手,还没有等到学生毕业就有很多医院来‘抢’我的学生。”

除了作为导师带的学生,马芙蓉在全国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学生。北医三院耳鼻喉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颞骨解剖学习班,李哲生、李学佩主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耳科学人才,马芙蓉从1997年接过接力棒,将学习班继续发扬光大,目前在全国享有盛誉。在学习班上,马芙蓉将自己的所学和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交给来自各地的学生,就是希望更多的大夫少走弯路,更多的患者少受痛苦。很多学员在学习后深感收益,甚至在手术中遇到问题也会直接向马芙蓉电话求助。马芙蓉很是欣慰:“这样我也能够通过这些大夫的手,救助更多的病人。”

在香港与韩德民院士以及大陆台湾学者合影留念

在香港与韩德民院士以及大陆台湾学者合影留念

应该讲我家庭和工作平衡得不好

这些年来,对于马芙蓉来说,做好母亲的角色和做好一名耳外科大夫、导师和科主任,平衡好家庭的重担和繁重而又忙碌的工作实属不易。后者需要耗竭几乎她全部的精力,因为,除了医疗、教学、科研和科室管理以外,还有大量的社会兼职和社会活动,譬如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录制节目、撰写科普文章、参加学会活动、审稿、鉴定、评审、义诊、慈善等等,还要参加大量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马芙蓉说:“很多人说,我带学生花的精力比带女儿还多。”

马芙蓉当住院总时,每周一到周日必须住在医院,只有周六晚上可以离开医院一个晚上。那时候,女儿才出生刚刚8个月,马芙蓉只好把她送回西安老家,请家人帮助带孩子。等长到1岁7个月大,家人带孩子来北京探亲1周,马芙蓉回忆说:“当看到她会走路和说话时,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刚开始,女儿对妈妈还有些认生,可是很快母女俩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分别的时刻很快到来了,当女儿被送上火车时,她还没明白母女俩又要分开。火车开动时,女儿突然明白了,便向车窗外不停地哭喊着要妈妈。如今说起这段经历,马芙蓉还是很动容:“记得当时我留着眼泪跟着火车跑了很远很远,只能任凭那哭声渐渐远去。这些年来为了事业,我不得不放弃和牺牲一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我的患者,留给我的学生,奉献给我挚爱的事业。

记得女儿高考那年,马芙蓉早上一大早就开车把她送到学校,由于太早学校的大门都没有开,只好让女儿在学校门口等着,而她则必须在早晨6:30赶回科室组织科室年轻医生和学生学习。有一次,周五的中午,马芙蓉正在给科室开会,女儿打来电话,因高考模拟考试不理想嚎啕大哭,她只能开完会后,赶紧开车去学校接上她,把她放在一个大学的自习室,再匆匆赶回医院,好赶在下午1:30能够准时出门诊。

晚上接女儿放学回家的时候,母女俩经常被堵在路上,“你知道我俩有多聪明,我女儿趁堵车的时候钻进快餐店买点便当,再匆忙跳上车,抓紧吃着晚餐的同时,还要不停地给堵车的我喂上一些,等我们到家时,晚饭也就解决了。这样我们回家就可以省下时间学习了。”

马芙蓉说,自己确实陪女儿的时间比较少,但是女儿现在比较独立、能力很强,也得益于小时候的锻炼。现在女儿在香港工作也非常认真努力,作为母亲,马芙蓉有时非常心疼女儿,对她说:“你有时候做得差不多就行了。”女儿反驳她:“那学生给你交一份病例差不多就行了你干嘛?”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笑起来。

采访正值两会期间,马芙蓉特别关注政府报告中有关医疗和医改的部分,她说,报告中提到的“健康中国”的中国梦想和历史使命真的要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了。马芙蓉认为:“医改的关键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国库的充盈。”此外,她还结合当前热议的医生多点执业的问题,针对多点执业中的医疗安全和质量写了一篇文章,为医生和医疗管理者提出了许多实用性的建议。

去年马芙蓉大病不久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就在高铁上救助了一位突发剧烈腹痛的患者,她说:“有时候真的是想歇下来养养病,但患者一到你面前,职业的本能会让你欲罢不能!既然我这辈子生来就不是来到这个世界享清福的,注定要历尽艰辛和磨难成为圣洁的‘白衣天使’,我也别无选择,今后寄希望于能够健康快乐地活下去,用我的双手,拉着与我一同战斗的医生护士们和学生们,继续去救治和帮助更多需要救治的患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也希望我们团队人才辈出,在这样优秀的集体里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骨干,在他们中间希望多出几个‘医学大家’,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我也希望我们科室能由学习型科室、研究型科室最终转化为创新型学科,收获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让学科发展始终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

这就是马芙蓉的愿望,一位有着大爱、大气和大胸怀的医学家的愿望,也是一位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引领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