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王一诺:栖居在燕园的自由隐士 做自己的“御史大夫” 学外语是为了读懂原著 栖息在燕园的自由隐士

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平台, 北京大学微信平台 时间:2015-04-27

【编者按】王一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 2014年10月出版独立写作的第一本书《燕园随想——一个北大学生的自我反思》。书籍内容由王一诺部分英文日记整理编辑而来。除了每天写作英文日记,翻译《唐诗三百首》,他在大学期间也掌握了日语、法语两门小语种语言。日常生活中喜欢阅读中外名著,两年之内读完36本关于西方政治学和哲学的经典原著;喜欢绘画、运动,通过长期跑步减掉40斤体重。相较于活跃于各个社团、学生工作组织的其他学生,王一诺一向专注于自己的兴趣。正像他在书中对自己的定位——栖居在燕园的自由隐士。

1

做自己的“御史大夫”

“做自己的‘御史大夫’”一言来源于王一诺去年10月份出版的书《燕园随想——一个北大学生的自我反思》。历史上御史大夫的工作是检视官场并且发现官员的不轨行为,而在书中,王一诺将“御史大夫”看做是想象中可以评判正在经历的事情的第三方:“我们自己往往就是某一个事件中的一员,所以我们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清晰的认识,所以我希望人为地设置一个想象中的第三方来评判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从大一开始写英文日记,每天有500-600单词,“在反思自己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钢笔在日记本上不断留下新的痕迹,日记的内容也不断扩展。他将平日阅读中收获的灵感与曾经的人生经历相结合,通过反思将平时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内容挖掘出来,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我想这就是做自己的‘御史大夫’的方式。”

大约一年半后,四个日记本被写得满满的,这也使他萌生了出书的念头,“希望通过出书给过去的反思一次整理的机会”。写书相较于日记而言更加艰辛。每天不仅要完成日常学习任务,还要逼迫自己每日整理、翻译出一部分稿件,有时在整理的过程中要翻出日记中引用句子的来源,有时候还要通过读书补充进新的灵感,有时候这些灵感互相冲突,一次次敲打着原先存在于心中的确定性。正是在不断思考与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阶段式的确定性,“不过我仍旧有无限的自由向这一确定性中加入新的元素。”

2014年10月,《燕园随想——一个北大学生的自我反思》一书出版。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我的所思所想:确定性与自由”、“思考的意义:实现知行的平衡”、“反思教育历程”、“反思大学生活”。“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经历。主题似乎就是在考试中挣扎,好不容易混出个人样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希望做什么。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有一点小想法,偶尔环顾一下四周还是可以的”。书中主要讨论的范围跨越了幼教、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多个阶段,并非在于探讨教育政策应当如何改变,而要说明“在某个阶段我为什么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行为特征。”

教育问题是当今中国颇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在书中关于受教育历程的描写也会不可避免地探讨这一问题。但是不同于教育学分析,王一诺在书中的阐述建立于作为教育制度亲历者的所见所闻。一方面,会出现一些感情化的表述,但是另一方面,他试着坚持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我身边发生的事情。这种参与者和旁观者的组合能够避免分析驾驶的滔滔不绝,与实践者纯粹感情化的表达。

2

3

学外语是为了读懂原著

在进入“御史大夫”的角色之后,如何利用这一角色带来的权力,要求人们拥有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

答案是阅读。

阅读在王一诺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其他同学学习英语的习惯不同,他学习英语也是借阅读开始的。从一开始读《中国日报》、《纽约时报》,一个学期之后开始阅读英语原著,两年内读了36本。这些书籍主要是政治与哲学领域的名著,其中《论美国民主》900多页持续读了3个月的时间。

“从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在很多课程中了解到数不清的世界级经典名著;历史课本中一定会提到的约翰·洛克、伏尔泰、雅克·卢梭和其他思想家的经典理论,像《政府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等为推动人类历史前进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品。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这些著作的书名和主旨大意牢记心中以备考试之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模糊僵化了。”

“实际上,像‘社会契约’、‘契约正义’、‘自然状态’和‘契约精神’这样的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针锋相对的两方援引,因为这些概念非常强劲有力。相较于中文译文,英文原著对政治和哲学思想表达更加准确,读起来原汁原味。”

大二时,王一诺选择进行法语辅修,原因是“一些政治和哲学的经典名著,像卢梭、伏尔泰等等撰写的原文都是法语,希望能够读懂原文所以开始学法语。”学习的过程和英语也是类似,看报纸、书籍,“目前看完了《小王子》和《局外人》,正在读卢梭早期的一篇重要作品《论科学与艺术》。”

除了英语和法语,王一诺还进行了日语学习。从大一开始每天自学3小时,根据课本和网上配套视频教程进行学习。到了大四,自学的时间开始从3小时提升到6-7小时。“日语和中文比较像,不规则语法特别多,所以要花很多的时间。”

很多学生学习语言是为了拿到相关通行证,以后可以到国外深造。而王一诺在学习语言的目的非常单纯——阅读。“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思考的正是我们身边的环境,而阅读可以给予我探索自身所处的确定性的能力,所以阅读对我而言是一次品味自由的机会。”大量的原著阅读提升了王一诺的英文水平,托福考取了106分的成绩(满分120分)。日语等级考察也在计划之中,“应该会考到N1(日本语能力测试水平要求最高一级)。”

4

栖息在燕园的自由隐士

书中探讨最多的内容是教育,而其中提到最多的词是“自由”。

隐士拥有将自己的心灵和外界世俗眼光隔离的勇气,所以他们可以追求一种完全自在的生活。相较于很多学生热衷于学生社团、学生工作,王一诺宁愿将时间花费在自己的兴趣之上:“兴趣的培养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每天的时间是固定的,如同经济学所谈讨论的机会成本,你花费在一件事情上就意味着牺牲另一件事情,在我看来,应当将时间花费在我想做的事情也就是我的兴趣上。”大一新生总是喜欢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一诺的室友也是如此。通常在白天舍友都会出去,宿舍只剩他一个人。“一开始会不习惯,不过这种情况持续到现在已经适应了。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一直在做也就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应了。”

除了学习外语,跑步也是王一诺“随心所欲”的追求之一。大一体检时体重将近90公斤,血压也比较高,医生叮嘱每天多锻炼。于是他选择跑步,一开始一天只能跑两千米,到后来逐渐加到十圈(四千米),最后达到二十圈,最多一次跑过三十五圈。坚持了两年多后,体重从90公斤下降到70公斤,整个人从外形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绘画同样是他的一大兴趣。在诸多种类中他最喜欢素描,“因为工具很简单,一支铅笔,橡皮,尺子,白纸就可以满足绘画的需求。”从高考之后开始执笔,喜欢画坦克、风景、人物,最经常画的是建筑。“有时候拍了很喜欢的照片,就按照照片画出来。”绘画要求有极高的专注程度,“不专注画不出来。”照片上看起来是平面的物体,实际上看过去是立体的,“一旦拿起笔来要表现立体就需要画透视线,这种技巧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目前他的画作已经有四五十幅,平均一年十幅。

5

英语学习持续两年、日语持续两年、法语从大二开始学习直到现在、绘画也坚持了两年的时间……在讲求“速成”的今天,王一诺的对自己兴趣的培养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学语言这种花时间的事情,十天半月无法见到结果,所以就要制定长期计划,并且保持每天完成计划,不被打断。”楼建了一半,不过不能持续建下去将会非常可惜。这是他对于长时计划的概括。

无视外界的眼光,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兴趣,王一诺将其称为是“自由”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小心谨慎地保护着只属于自己的纯粹空间,这种追逐自由的冲动让我及时防止被他人的眼光吞噬。”在他人眼中的优秀只是幻影,在自己的心中却是一个真正的、有着鲜明可感的灵魂的人。正像他喜欢反复吟诵的那首诗一样“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