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在清洁乡村工作中奋力清扫。
研究的材料直径为10-9米的纳米级物质的北大理学博士王伟,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出国、国内某大学教职和年薪百万的offer,甘愿作为一名选调生,从北京南下,到广西中越边境线上的东兴镇当一名基层干部。
知道王伟的人对此都很不理解:一名在行内开始崭露头角的理学博士,不搞科研,不去拿高薪,就是要当公务员,选哪个大城市也就罢了,可他偏偏选择中国西部省区的广西乡镇,当干部,去扫地,而且还乐此不疲?
家国情怀,到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85”后,帅气、阳光、睿智,一身学人气质。如果走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一定是出场24盏灯全留、离场前得自己上前灭掉10盏灯的那种男生。
北大博士在读期间,王伟就有几项国际首创、独创和“首次解决”科研成果和3项申请专利,有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的期刊上,导师十分看好他的科研能力,打算推荐他去国外深造。如果循着科研道路走下去,他的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的。
可作为一名理学博士、中共党员,王伟却一直在寻找自身知识储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契点。2012年,王伟到广西北海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挂职于北海市工信委,任主任助理。就职第二天,他就领到了任务:为北海的石化产业寻找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方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企业,进行调研,迅速掌握了北海的石化产业情况和有关专业知识,最终牵头制订了《北海市石油化工下游产业链发展规划》,提出了“以点带链,以链拉网”、 产业交叉拉动地方就业和财税收入的发展思路。这一创新性的思维让当地工信委领导大为惊叹,直言道,想不到石化产业还能这么发展。
“北大一直在培养着学生的家国情怀。我一直在想,走出校门、离开实验室,我能为社会能干点什么,我又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在北海的这个经历让王伟意识到,投身一线同样能实现服务家国的人生价值,而运用科研思维,也许就是撬动地方发展的关键点。
扎根广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王伟是山东潍坊人。虽是独生子,但父母家人都很支持他放弃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优越条件,到急需人才的广西基层来。
扎根广西,首先要把家安顿好。结婚没多久,王伟就把新婚妻子高婧接到南宁。高婧原本在北京开办插画工作室,为了王伟,把工作室也搬到了南宁。“我都想好了,把高婧放在南宁,自己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当初,我是抱着吃苦的念头来广西,准备翻山越岭什么的,要住泥房,跟着农民下田干活。”王伟开玩笑说,“没想到,最后住着小楼、开着车子去干农活。”
说得轻松,可基层工作没那么容易。2013年7月,王伟毕业后,作为自治区选调生来到广西。当组织询问他工作意向时,他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让我到基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组织上尊重王伟的意愿,把他安排到东兴市发改委工作。同一批来广西的53名北大博士,王伟是最早下到乡镇基层工作的。
科学扫地,扫出一片美丽家园
要问王伟工作一年多都做了什么,他会笑着说,最主要就是扫地。到东兴发改委不久,王伟就被派到东兴镇党委挂职党委副书记,分管美丽工程、科教文卫等工作。
有人调侃,“美丽办”的工作,就是到街上村里去扫地。但王伟拿出研究纳米级材料的科研精神来研究扫地。就是扫地,也扫得和别人不一样。
“搞科研讲究找数据、找规律,我发现用这种科研思维来研究美丽工程一样行得通。”自2013年7月15日来到东兴镇后,王伟就开始每天记工作记录,一年多来记了8本工作日记,一天没落下。翻开笔记本,只见里面分门别类,每日工作内容、对象、方式方法……一条一条列得清清楚楚,就像实验报告一样严谨细致。
通过工作记录,王伟迅速找到了让乡村和社区“美丽”起来的切入点。他制作出东兴镇辖区所有社区村屯的卫星地图,通过地图完成对社区、村屯的垃圾监控和数据管理,甚至对全镇垃圾桶一一编号,每个桶的应在位置、责任人、桶序号都可以从卫星地图的数字编码上一眼读出……王伟就是坐在办公室里,轻点鼠标,辖区内的街道、村道、各垃圾场都点得一清二楚。运用现代网络信息的管理模式,让东兴镇“美丽工程”焕发出科学的美丽。
动手拣垃圾,拣出大学问
刚开始负责乡村垃圾治理工作时,乱扔垃圾的现象让王伟和同事们颇为头痛。王伟说:“有时刚扫完,有人骑着车路过,‘嗖’的一声地上又是一包垃圾。很无奈,但就是不能生气,因为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至少要一两年。他扔了,你就捡,捡得他不好意思再扔为止。”
如何让群众改掉陋习?王伟尝试用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办法对付乱扔垃圾。顶着烈日一个一个到陈年垃圾点蹲点监测,并一袋一袋地打开垃圾袋,把垃圾倒出来,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分开来,分别称重记录,归类分析。
整天跟垃圾打交道,听起来有点难以接受。王伟却不厌其烦,他兴致勃勃地说:“我们的经验是,当天的新鲜垃圾是不臭的,就是看起来比较恶心。”他指着电脑上的卫星图说:“这个位置的垃圾清理得慢,有时3天没清理了,那个味道才真是……”
有次,东兴镇楠木山村一位卖水果的阿婆看到王伟他们一连几天都来垃圾点分拣垃圾,就忍不住问他们在干嘛。他们答:称垃圾。阿婆又问,这有什么用?王伟笑眯眯地回答,了解垃圾里都有什么东西。没想到的是,阿婆走过来仔细看了好半天,感慨地说:“没想到,连垃圾里面也有大学问啊。”
垃圾里面的确有学问。又脏又累的垃圾分类持续了好几个月,王伟统计出长达数十页的垃圾报表。“通过数据可以分析出靠海的三个村生活水平好,人均每天约产生0.6公斤垃圾,其他的社区村屯则为0.5公斤。”精确的数据统计为高效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王伟据此建立了垃圾流量控制模型,“如果一周清运量没有达到平均值,很有可能有遗留垃圾没清理,一般去常扔的地点就能找到,还省去到处寻找的功夫。”
通过一次次的称量和分析,王伟还创新性地总结出一种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他在工作中发现,由桶到再转运到垃圾处理厂的传统清运模式效率不高,耗费的人力物力却不少,保洁员积极性也不高。要改进,单靠设施升级还不够,把垃圾分类再处理就方便多了。但谁来分类?王伟根据实际制作了一个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保洁员收垃圾时,先把垃圾从塑料袋里全部倒出来,然后把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电池等有害物品分拣出来,这些由政府以保护价统一收购再交由环保公司处理;剩下的就是可堆肥的果皮菜叶等生活垃圾,直接运到公共沼气池就地沤肥。这样一来,回收垃圾为保洁员带来收入,积极性得到提高;生活垃圾就地沤肥,减少清运量,为政府省下一大笔垃圾处理费;而垃圾清运不仅高效低耗,还实现了分类回收,成为环保型循环经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分管“美丽工程”一年,王伟获东兴市政府表彰,被评为“美丽东兴·清洁乡村优秀工作者”。自治区组织部的一位领导感慨:“引进你这个人才,一点没亏。”
在东兴工作的一年多时间,王伟业绩突出,却没有居功自傲。“以前看网络上对基层公务员有很多看法,但来到这里后,发现身边的基层公务员有很多人才,也有出彩的想法,并兢兢业业地为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青春。”
今年3月23日,王伟被调到防城港市防城区那梭镇任镇长。那梭是十万大山山脚下的一个乡镇,距离市区较远,环境条件远不及边城东兴市东兴镇。“我听从组织安排,我一定尽力干好!”王伟笑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