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稀之年,任彦申“意外”地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4本著作的问世。
2015年1月,这本名为《任彦申从政心得》的“领导者的必读书”,出现在国内各大城市的书店中。出版社在推荐词中写道:“省部级高官的从政心得,言人所不曾言、不便言、不敢言。畅叙从政要诀、做人之道,痛斥官场陋习、学界弊病,直抒人生感悟!”
曾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任彦申
2月7日,在江苏省委附近一套起居室兼会客厅,这位曾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70岁老人热情地招呼客人入座。面对澎湃新闻记者递上去的这本新书,任彦申微笑着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新书的样子。他坦言:“对这个书名,我不是太满意。”
此前的2007年,从江苏省委副书记任上退居二线、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刚满1年的任彦申利用闲暇时间,出版了具有回忆录性质的书籍《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在调任江苏之前,任彦申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最为著名的学府中度过的。这也是他第一部作品名字的来由。
新世纪之交,2000年3月,中组部一纸调令,将与知识分子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学者型官员”任彦申调任江苏,他先是担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后很快被提拔为省委副书记。在江苏的这10年间,成为他写作第二本书《后知后觉》的素材。
2013年,彻底从官场上脱身出来、实现了“裸退”的任彦申,完成了他的第三本书《如何是好》。三本书均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几本书销量非常好,不仅刚出版时引发人们热议,出版后一直畅销不衰,多次脱销,印刷厂不得不一再加印,可谓是‘常销书’、‘长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说,其中,《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迄今已重印过19次,销量约20万册。坊间也因此把任彦申戏称为“高官作家”、省部级高官中的“畅销书作家”。
《任彦申从政心得》
严格说来,《任彦申从政心得》并不是新著,而是集纳了此前三部书的“合集”。2015年年初,在征得任彦申同意后,出版社赶在他70岁生日前,匆忙推出了这部“大部头”。
出版社的人士对澎湃新闻证实,任彦申向他们口头表达过他对新书书名的不满意,但“仅此而已”。“一个省部级官员能如此包容我们,这很难得。这件小事,也能从侧面看出他在为人处事上的性格特点,比如,包容、随性。”
“过渡性人物”主政北大10年
与新书书名“不期而遇”的这段意外小插曲,似乎是任彦申一生经历的缩影。
“在我此前的工作经历中,几次重大的岗位变动都是徒然降临,自己始料不及的。”任彦申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忆。
1991年年初,46岁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任彦申,被调任北京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后于1994年任北大党委书记。
“对于去北大工作,我疑虑重重,确有诚惶诚恐之感。”任彦申回忆说,北大是一所极具精神魅力的著名高等学府,是众多学者和学生向往的学术殿堂,然而,对于北大的领导者来说,北大更像风浪中行驶的一艘船,很难驾驭,“弄不好随时翻船”。
任彦申的清华学长、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刘吉在为《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所作的序言中也提到这一点,在历史上,北大一把手多是在内部或外部压力下黯然离去。“好进不好出”似乎成为多任北大领导人的宿命。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任彦申在北大任职的10年间,北京大学却取得了自身和平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当然不能归功于他(任彦申),但他也有一份不可忘却的贡献。”刘吉说,他还听到不少北大人怀念任,“这真是不容易的事啊”。
2000年4月,北大、北医大举行合校大会。此时,任彦申已被调任江苏。任彦申也受邀重返北大参加了这次大会,当主持人一介绍任彦申到会时,会场上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以表示对他担任北大领导时的肯定。任彦申3次站起来鞠躬致谢。
任彦申赴任北大之初,却是压力重重。当时,高校教师收入很低,“脑体倒挂”严重。他记得,北大有一年把100名优秀青年学者留校当教师,1年不到,“出走了57人”。当时,靠单一财政拨款的我国大学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如何改善师生的生活待遇、稳定“军心”,成为棘手难题。
更大的苦闷,还来自于思想氛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大的厉以宁等一批学者,围绕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超前的理论观点,比如,主张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取向、应当对国企进行改革等。
这些观点在当时理论界引起很大争议,甚至遭到了某些领导部门的严厉批评。这类思想在当时被当作“错误思潮”来对待,厉以宁等学者也被视为“可疑人物”。面对来自上下左右的压力,作为党委书记的任彦申应该怎么对待这批知识分子,这是让他颇费脑筋的难题。
“对于理论创新人才,要敢于保护、善于保护,勇于为他们分担责任、缓解压力”,任彦申说,但同时,也要对上面有所交代。事后证明,这些当初被视为“荒诞不经”的理论和“可疑人物”得到了保护,后来,竟成为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智力支撑。
当其担任北大党委书记时,有朋友劝他:在北大当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好的自我保护办法就是“优柔寡断”,这样犯错误的机会才少。
任彦申在其书中回忆了他当时的真实心态——在干部大会上,他不止一次引用毛泽东的一段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能朝夕。”“我觉得,个人安危小,北大兴衰大。如果以不出事为原则,那就什么事也不干,这样的领导有什么价值呢?”任彦申说,对领导干部来说,无功就是过,占着位置不干事就是最大的错误。
也正是在任彦申主政北大期间,北大举办了百年校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从一个口号上升为国家战略,促成了“985计划”的出台。随着“211工程”、“985计划”等国家项目的相继实施,北大等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学校的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他让宣传部成为省委智囊团
2003年3月,任彦申从北京空降到江苏。他先是担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年后,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分管宣传文教、组织干部和统战工作。
江苏政界一位人士对澎湃新闻回忆说,任彦申刚到江苏时,官场上不少人对他冷眼观察,不知道这位学者型色彩偏重的官员能否担当起地方施政的大任。甚至一些人在相互打听:任彦申这次的任职,到底是属于“下放到地方、被重用了”,还是“京城外放,被边缘化了”?
很快,与任接触过的人开始发觉,这位“北京来的官员”带来了一股“不一样”的风气。
一位曾在江苏省委宣传部任职的干部对澎湃新闻回忆说,任彦申任省委宣传部长后,第一次召集部里的全体人员开务虚会,请大家畅所欲言,提一提当前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一个“不太重要”处室的负责人在会上罗列了当时存在的很多问题,“提的问题很尖锐”,很多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但任彦申一直微笑着,并鼓励这位处长继续讲下去。不久,这个处长从相对边缘的业务处调到了核心的新闻出版处。
与任彦申相熟的人士对澎湃新闻说,任彦申其实就是借助这次会议“发现人才、发现思想”,“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舞台,看看到底哪些人有真才实学、敢说敢言、能说出有价值的东西。”而周围的人也正是通过这个事认识到了任彦申性格的特点。
任彦申的一位身边工作人员说,在平时,也有一些下属会因为工作与任彦申“红过脸”,但任从来不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更不会给对方“穿小鞋”,而是宽慰地说:“现在还能有几个人会为了工作而冒犯领导呢”。
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的王振羽对澎湃新闻评价说,任彦申虽兼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只有短短2年时间,却“极大提高了江苏文宣系统的档次和水平”。
王振羽说,任彦申到任后,一改此前沉闷的气氛,文宣系统变得活跃起来。任多次给下属讲:宣传部的人“不能就宣传谈宣传”,而应该“跳出宣传看宣传”;宣传部不能陷入到繁琐的具体事务中去,而是要成为省委的参谋部、智囊团,为省委重大决策提供思路。
也是在任彦申分管宣传工作期间,2000、2001年间,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演艺集团、凤凰出版集团等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当时的背景是,主管部门过度重视文化机构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了其市场经济属性,政事政企不分,政府包养文化的弊端日渐显现。
而随着中国“入世”,韩剧、日本动漫正大举强势进入中国,国外的媒体及文化机构也对中国虎视眈眈。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机构的竞争力,成为一项崭新课题。江苏也在那时成为首批“吃螃蟹”者。
直到两年后,十六大报告中才出现“文化产业”这个名词,还要再过几年,国内其他省市才陆续成立类似的文化产业集团。目前,江苏的文化产业的规模、利润和影响力在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有痛有痒”的写作
近年来,省部级等高级干部在退休或离任后出书,成为一种新的现象。在这批“高官作家”中,任彦申的作品属于非常畅销的类别。而这并非所有“高官作家”均能获得的待遇。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的王振羽对澎湃新闻说,“文如其人”,这主要是任彦申在其作品和文字中展现出了其作为高级干部的真性情的一面,而不是“板起面孔说官话”。书里的很多文字,既展现了他自己的真实思想,又保持了他独有的个性与锋芒,而这在官场中,仍是稀缺品。
比如,近年来,不少民众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批评,“中国大学向何处走”成为各界关心的焦点话题。一些人甚至发出感慨说,中国的高校应该回到“蔡元培时代”。对此,任彦申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在书中详尽阐释了,为何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回到洪堡”、“回到蔡元培”,绝不是大学的前进、而是大学的倒退。
《如何是好》
在书中,任彦申也没有回避任何话题。一些原本被出版社视为过于“敏感”的内容,在任的坚持下,后来也得以保留。北京的一些老领导在看过后,也纷纷反馈给任彦申说,写的很不错。
任彦申在书中写道,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而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刘吉在看完《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后则感慨说,任彦申也是“有痛有痒”地写作。
“书中的所言所写,都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我内心涌动的东西,而不是在那里无病呻吟。”任彦申对澎湃新闻说,“不要做官样文章”就是他给自己的写作要求,要力争把真实的想法和鲜活的经历感受写出来。
任彦申说,书中的有些观点,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来自失败的教训;有些是他亲身的体验,有些则是他作为旁观者的感悟;有的是他为官从政的心得,有的则是他读书、生活的感触。“有的是在位者想说但不便说的,但我既然退下来了,我来说吧。”他在书中对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官场中的不良风气,均给予了犀利畅快的分析和鞭挞。
任彦申还提出“人生不同阶段应扮演不同角色”:当年年富力强,处于精力、活力、创造力的高峰时,应当唱主角;当你走过了人生高峰期,应该主动让贤,让更有创造活力的人去当主角,自己甘当配角;当你年老体衰、心力不济时,应该及时鞠躬谢幕,下台当一名观众。
也是在实现“裸退”后,任彦申重新对其过往的工作生涯进行了梳理。他觉得,作为退下来的官员,不应该再对时局指手画脚了,但是,如果对过往的经历和感受加以整理,对后来人或许有一些借鉴价值。
校友任彦申简介:
任彦申,1945年12月生,汉族,河北隆尧人,1964年9月~1970年3月,在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汽车拖拉机专业学习,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现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