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23时27分,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开往机场南的最后一班列车靠站停稳,待最后一个乘客走出车厢,列车随即开回嘉禾车辆段车库,轨道被空出来。又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从0时30分到4时30分,这是地铁信号检修工陈劲松们的时间。
到车控室申请作业许可、开一个简短的安全会议、穿上反光衣、装备检修工具、然后按照作业流程开始检修……这是陈劲松来到广州地铁的第十个年头,他已经经历了3000多个这样的日夜。
“买房娶妻生子,通过积分入户政策正式落户广州。我的梦想在广州一步步实现了。”而如今,让陈劲松更兴奋的,是他通过共青团广东省委的“圆梦计划——广东省新生代产业工人骨干培养工程”,顺利通过了北京大学的选拔考试,开始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历网络课程的学习。两年半后,他将成为拥有北京大学本科学历(网络教育)的信号检修工。
一个中专毕业生也能读北大,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十余年,由学徒变技术骨干
“尖间轨和基本轨之间缝隙的距离是0.8毫米以下,如超出这个范围将可能导致列车行至道岔口时脱轨。这马虎不得,否则就会出事”。3000多个日夜就像一条长长的地铁隧道,走过来后,学徒陈劲松早已变成了技术骨干。
人和、高增、机场南三个站点,是陈劲松所在的信号五分部正线六工班的作业区域。
地铁机场南段,隧道最宽的地方大概有十几米,平躺着两条轨道线。
那是一个钢筋水泥铸成的世界,钢筋在这里蜿蜒成几十公里的铁轨。两边的墙壁上隔四米一个灯柜,微弱的白光敷在墙上和地上。不远处,蓝色信号灯一直亮起,显示设备一切正常。
反光背心、手套、头灯、对讲机、棉纱,工器具大约重30斤的道岔检修工具箱,这些就是陈劲松下隧道时的行头。按照作业流程,每到一组道岔,先做卫生和杆件坚固,再测量电气器参数。
道岔的设备都是安装在水泥地上,检修人员不得不时而蹲下,时而弯腰九十度,时而跪到冰冷的地上,脸几乎贴着轨道。
这样的姿势保持久了,再起身时,裤腿上蹲出来的褶子一层盖过一层,密密麻麻。原本干净的手套,也像是挖过煤面一样,手指肚上毛毛躁躁,甚至磨出绿豆大的破洞。
“尖轨和基本轨之间缝隙的距离不能过大”。陈劲松拿着尺子按着缝隙划了一下,如果尺子不被吞进去,表明松紧度适中,这是他工作近十年来的经验。而这个距离如果精确成数字的话,是0.8毫米以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将可能导致列车行至道岔时脱轨。“马虎不得,不然就会出事”。
三号线北延段从体育西到机场南,单程大约才40分钟左右,而检修这样一个道岔按照精细化作业要求就需要1个小时。忙的时候,一个夜班他和工友要走5公里,检修2到3组道岔,完成大大小小79项任务,足足列满一张A4纸。而每个步骤都要在规定分钟内完成,通常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当地铁信号检修工以来,陈劲松沿着列车轨道走了无数个5公里。走走停停间,他的职业轨迹也一路向前,向上。经过4次评估和12次晋升考试,陈劲松从一位初级检修工成长为一名高级信号检修工,工级从7级升到了3级。
凌晨,天边微微泛起红晕。地下隧道内检修工作完成。一切和刚开始的步骤相反,检修工们回到车控室,卸下装备,并回到值班房完成一个工作小结。等到天亮,陈劲松和他的工友一齐踏上第一辆开出的列车,回家。
3000多个日夜就像一条长长的地铁隧道,走过去,初出茅庐的学徒就变成了技术骨干——改变的只是手艺,不变的是他质朴踏实的性格。如果一直在守着铁路的“铁饭碗”会怎么样?为什么要瞒着父亲从河源来到广州?陈劲松忘不了,在他前25年的人生当中,度过了一段贫困而奋斗的艰难岁月。
为脱贫,举全家之力供其上学
家中5兄妹,陈劲松是老大。父母坚持认为老大必须读书,于是初中毕业后他进入武汉铁路运输学校读中专。毕业后,为了还掉读书时欠下的几万元债务,他毅然辞掉河源铁路局的“铁饭碗”,来到当时工资更高的广州地铁公司上班。
陈劲松是家中老大,余下还有四个弟妹。1999年初中毕业时他想出去打工,但父母坚持认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读书,于是进入武汉铁路运输学校读中专,以便毕业后确保找到工作。
中专的学费并不低,每次家里都是东拼西凑才把学费凑齐,弟妹的学习也被耽误了。这是陈劲松的心头之痛,期间家庭的负债逐年累积,贫困的阴影久驱不散。
一次开学的时候,在大排档做学徒的弟弟让陈劲松去拿钱交学费,那是弟弟的第一笔工资。十月的武汉已经颇冷,看着身材矮小的弟弟穿着肥大的厨师服,仍然冻得瑟瑟缩缩,陈劲松感到无比心酸。第二天,他花费29元给弟弟买了件毛衣。
在学校时,也不是没有得意的时候。三年级系里选学生会主席时,120个学生代表投票陈劲松以95票高票当选。当学生干部的日子他受益良多,“我从小在市郊农村长大,很多东西没听过没见过。入学第一天,同学问我会不会打篮球,我说会啊,其实我只会把球往上扔,规则技巧什么的都不懂。做学生干部的几年让我在人情世故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历练。”
2003年陈劲松中专毕业,赶上国家高铁、城铁高速发展之际,彼时全国多地高铁在筹建,轻轨、地铁也在规划之中。发展的洪流将陈劲松和他的同学们裹挟着往前涌,那一年武汉铁路运输学校2000名毕业生一下子被抢光。
作为单位储备人才,陈劲松进入广梅汕铁路工作,岗位是信号检修工。这份工作是其全家的荣耀。陈劲松看到,父亲到处跟亲戚朋友说,“我家劲松毕业了,要进铁路局工作!”
家里已经很难给他凑出行的路费了。陈劲松提着两壶十斤重的香油来到姨妈的小卖部,让姨妈帮忙卖掉。凑够了150元,用70元买了火车票,带着剩下的80块陈劲松只身前往河源。
在河源当学徒的日子,跟着师父出去只能搞一下卫生、提一提工具,不能单独作业。拉着师父问这问那,师父也热心地倾力相助。但对于年轻好学的陈劲松来说,这样的积累总觉得速度太慢。
期间一件事让他感触良多。2004年,陈劲松所在的铁路出了一个故障。当时他们的领导发话,谁能在2个小时内把故障解除就自掏腰包奖励2万元。这让陈劲松怦然心动,但苦于缺乏这个技术。这给他带来的冲击是,他意识到靠技术吃饭的自己只要把业务能力提高就不愁没饭吃。
另一个心病是,由于工资太少,要还完负债仍然遥遥无期——直到工作时他还背负着2万多元的债务。2005年7月,一个常联系的校友告诉他广州地铁的招聘信息。打听清楚工资之后,陈劲松投了简历,半个多月后,他收到面试通知。
把“铁饭碗”换掉这件事他一直没敢告诉家人。
勤奋求学,一步一个台阶
国外进口的设备都是英文版本,这对于只有中专学历的陈劲松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他只能不断给自己充电。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读夜大,2011年拿到了大专文凭。当他准备再去参加成人高考时,他看到公司贴出了“圆梦计划”的招生简章。
陈劲松第一次来广州,是到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应聘,结果他在地铁上兜了几圈,硬是没找对方向。陈劲松还记得,“当时从广州火车站出来,准备搭2号线到公园前站。本来是要去磨碟沙方向的,结果方向坐反了。”从铁路到地铁,陈劲松需要一点点适应时间。
2005年11月15日,陈劲松在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正式入职。经过一个月的安全培训后,他就到筹备中的三号线跟岗学习。新线的设备都是国外进口的,结构和原理和原来在河源铁道时的都不一样,而且设备上所有的资料都是英文版本,这对于只有中专学历的陈劲松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陈劲松买来3本铁路自动化相关的书籍翻阅,碰到技术上的难题就主动向技术员求教。他牢记着在河源遇到故障时束手无策的教训,坚持一点一点提升自身的技能。除了书本学习,他还积极参加单位和广州市组织的各式各样的技术比武,荣获了很多荣誉证书,成为岗位上的技术能手。
2011年9月11日17时40分,三号线北延段嘉禾望岗站环线故障,列车在嘉禾到龙归下行区间发生黑色故障。接到调度通知之后,陈劲松迅速去设备区查看,根据线路原理,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是电源屏环线空开跳闸,导致设备停电。他立即找到一个相同电压和电流的备用替换,保证了列车安全、准点运行。
这是大约十年间陈劲松在工作上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他终于露了一手,争了口气。
2008年,欠的最后一笔钱汇出去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此前五年时间里寄出去的金额不等的汇款单,他都整整齐齐地收着。
日子相对宽松了以后,他去广州广播电视大学读了夜大,2011年拿到了大专文凭。时隔多年之后再重新捡起语文、数学、外语,对他来说难度不小,很多个夜晚,下班之后就匆匆赶到教室,放学之后胡乱洗睡又要爬起来上班。
但他觉得书必须要读,“知识还是有所欠缺,工作中接触到的信号设备原理都是比较先进的,不学的话很多电路知识理解上都有困难,只能不断给自己充电。”陈劲松说。
这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用工标准也有所提升。正当陈劲松准备再次参加成人高考时,他看到公司贴出了“圆梦计划”的招生简章,如果能考上,不仅能获得北大的文凭,还能省去一大笔学费,这一下子就击中了陈劲松的内心。
像陈劲松这样的青年工人,目前广东省有3000万。早在2010年,共青团广东省委就实施了“圆梦计划——广东省新生代产业工人骨干培养工程”,针对新生代产业工人提升综合素质的核心诉求,通过资助在粤务工青年参加国内重点高校的继续教育学习,打通他们向上发展的成长通道,助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开展以来,已累计资助39178名新生代产业工人圆大学梦。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陈劲松在2014年顺利通过“圆梦计划”工程,考取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了网络课程的学习。两年半后,他将成为拥有北京大学本科学历(网络教育)的信号检修工。
在穗安家,搭上积分入户“顺风车”
因为积分入户政策,陈劲松落户广州,换上了广州市的身份证,成了一个真正的广州人。他的儿子也可以和当地市民一样,享受良好的社会教育和医疗服务等资源。对于陈劲松来说,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不差什么了。
来广州将近十年了,在这里陈劲松有了自己的家。
初到广州,走在大街上被人叫靓仔时,陈劲松以为大家是在夸他这个人很靓,些许害羞。慢慢发现广州人招呼人时,男的都是靓仔,女的都是靓女。饮食上,他不喜欢吃辣,广州的饭菜清淡,合他的胃口。
从武汉郊区的农村闯进广州,陈劲松觉得眼前这个大城市一点也不冷漠。
2008年陈劲松26岁,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父母总催着问有没有恋爱对象。堂姐把同在深圳打工的同事介绍给他,陈劲松就坐车到深圳见了女孩。交往一年后,他们结婚了。“没有钻戒,没有房子,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承诺,对不住她。”
2011年2月28日儿子出生,他们当时还住在厦滘地铁站外的出租房里,住房条件紧张,加上弟弟妹妹都尚未结婚,陈劲松不好意思让父母来城里帮他带孩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儿子,他老是犯困。小孩子白天闹,他陪着,到了晚上又要赶去单位值夜班,休息时间是极少的。那段日子,他一上公交就埋头睡着了,经常坐过站。
陈劲松时常想起2005年夏天挤在同事出租房的沙发上过夜的那一晚,那是他第一次来广州,没钱,住不起宾馆。当时他还是单身一个人,现在他有了老婆、儿子,他想给他们舒适的日子,可似乎还差点什么。
2011年了解到积分落户政策后,陈劲松就开始着手准备材料。2012年10月24日,他拿到了广州市农民工及非本市十城区居民户口城镇户籍人员积分制入户申请回执,这意味着从此他也是城里人了。
陈劲松仍旧记得两年前在哪些加分项后面打上勾。当年,他填写的积分落户分值表包括基本分、导向分和附加分三部分。年龄在35周岁以下,拥有大专学历和高级执业资格证,缴纳社会保险费6年,在广州市有产权住房,这些让他拿到了130分的基本分。此外,他申请的花都区属于政策导向区域,导向分10分;他所在的单位,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是3A企业,有10分的附加分。
那一年广州市共有3000个户口名额,积分达到80分就可以提出申请,而陈劲松拿到了150分。“积分相同的情况下,缴纳社会保险年限越长,越容易申请成功。”
陈劲松出身贫穷,教育使他获得一技之长,在大城市生存了下来。之后他搭着积分入户的顺风车,落户广州,成了一个真正的城里人。换上了广州市的身份证,陈劲松的儿子也可以和本地市民一样,享受良好的社会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教育和积分落户的政策改变了这个小家庭中两代人的命运。
陈劲松的爱人在家里养了很多小盆栽,布置得非常温馨。放假时他就带上家人去打打球、钓钓鱼,转转陈家祠。
眼前,儿子在一天天地长大。对于陈劲松来说,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不差什么了。
对话
陈劲松:“落户广州后,心里踏实很多”
南方日报:您在武汉上学,武汉也是铁路枢纽,为什么还会南下?
陈劲松:2003年毕业季,广梅汕铁路是第一家到我们学校招聘的单位,有30多个同学一起签的。后来也有其他地方的铁路局去招聘,但是这个(广梅汕铁路)是最先去的,并且当时广梅汕铁路效益非常好,在国内铁路都数一数二。
南方日报:在广州您第一个月工资是多少?这笔钱您是怎么用的?
陈劲松:2005年到了广州后第一笔工资大概有1400元,比在河源多了一倍。心里很高兴。我以前两个月才可以存够1000元。以前在河源工资少,基本没怎么还债。到广州后,2008年我就把债还完了,终于松了一口气。
南方日报:从最基础的信号工成长为一名技术能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陈劲松:每年7月份会做一次岗位评估,如果评估通过了,9月份时会组织晋升下一个岗位的考试,每一个岗位晋升要考三次。挺辛苦的,每年过了6月份,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此外,公司经常组织大家进行技术比武,广州市也会举行各种劳动竞赛,我在这些活动中取得了一些名次。在平常检修和故障处理中,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故障恢复或者把故障的影响缩减到最小,领导还是比较认同的。
南方日报:每年申请积分落户的人很多,为什么您能顺利落户广州?有什么秘诀吗?
陈劲松:申请的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当时觉得申请郊区的人可能相对较少,就选择了花都区。年龄、技能、区域导向、3A企业等这些都拿到了满分,有很大帮助。另外,公司购买的社保比较全,所有险种都买到了,累计年限也有五六年,这个帮助也很大。有了户口就有了归属感,心里踏实很多。
记者手记
赶上了好时代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大概有七八年时间,陈劲松一直被读书时欠下的几万元债务压迫着,直到2008年,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债务一一还清。他把每一张汇款单都留着,这是他青春拼搏的证明,也是清贫年月的留痕。
贫苦历练了陈劲松。他是举全家之力培养出来的一个受过教育、并期望用教育改变运命的人,只有他明白其中分量,讲到弟弟把第一笔200元的工资给他交学费时他会动情,这个细节他只跟他妻子提起过。
他自己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2003年毕业后,陈劲松利用12年的时间,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徒一步一步成长为技术领域的骨干。尤其是进入广州地下铁道总公司之后,陈劲松多次在“技术比武”中脱颖而出,同时,他上夜校读大专,利用一切机会学习。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陈劲松对知识和技能有一种天然的紧迫感——怕自己被时代淘汰,更怕自己失去手艺——这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
而如今,陈劲松通过了共青团广东省委的“圆梦计划——广东省新生代产业工人骨干培养工程”攻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学历(网络教育),这让他兴奋不已。一个中专毕业生也能读北大,这是他未敢想过的事情。
工作、学习不断进步之时,陈劲松也在广州找到了他想要的生活。现在不仅已经买房娶妻生子,更通过积分入户政策正式落户广州。
一个生活在贫穷里的人,通过教育获得生存技能,从农村来到城市,开始挣钱养家,把爱人和孩子照顾得非常好,并让下一代享受良好的社会教育和医疗服务资源。这是属于陈劲松的中国梦,也是一个依靠勤奋和教育,改变了一个家庭中两代人命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