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独立思考 广鉴博览:专访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兼信贷风险总监段忠辉校友

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时间:2014-12-12

经院校友办(以下简称校友办):段学长,您好!很荣幸能采访您。

段:你好!很荣幸能够接受经济学院校友办《菁苑》的采访。也很感谢学院以及王曙光教授给我这次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其实我本人不擅于接受采访,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心得体会,但王老师和你的多次鼓励,使我也抽出时间回想了一下自己毕业14年来的一些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我是1992级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根据当时的情况,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参加了一年的军训,1993年返回燕园。1997年又在经济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00年毕业,之后就一直在中国银行工作。

我是属于在工作上比较“专一”的那种人。自从毕业后就一直在中行体系内工作。先后在几个部门工作,目前在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工作,目前主要负责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

段忠辉校友

段忠辉校友

段忠辉校友

段忠辉校友

校友办: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在银行业发展?

段:当初选择银行业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在经济学院,专业一直是围绕经济、金融,因此,毕业后能够进入银行工作,在专业上也算是“对口”。二是我2000年毕业时,正赶上国家经济改革进入快速发展期,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也处于快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期,与国际接轨、“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是哪个时候银行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因此,那个时候各大银行都在积极争揽毕业生,我也有幸进入中国银行工作。

校友办:您作为银行业的佼佼者,在这一行业发展方面有什么见解?

段:我就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工作者。在从事银行工作14年,一方面是积累了银行和金融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回想这十几年,我感觉是中国银行业发展最快、改革力度最大、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十几年。

其实早在我参加工作之前,中国银行业就已经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现代的金融体系。1994年,工、农、中、建四家国家专业银行转型为国有商业银行;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1999年国家第一次剥离四大银行不良债权;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中国银行业面临国际银行的挑战和竞争;2003年银监会成立,国家开始向中行、建行注资;2004年中行、建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启动;2005年建行成功在香港上市;2006年中行、工行成功在香港和上海上市;2010年农行上市成功,四大行股份制改革完成。

在我刚刚进入银行的时候,应该说中国的商业银行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还存在着政企不分、经营管理低下的问题,不良率高企,经营绩效不高。但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改革发展,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立了符合国际化竞争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绩效已经名列全球前列。

应该说,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就是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的一个缩影,而且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为整个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中国商业银行这十几年所走的历程,是西方国家银行业几十年才完成历程。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无论从规模、还是盈利水平、资产质量情况都处于全球排名靠前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增长方式还过多地依赖传统业务,内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还与国际先进银行具有一定差距,在国际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要进一步发挥改革的红利。下一步,我认为中国银行业有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要进一步走市场化的道路。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增加股东回报为目标。在监管等政策上要给予银行机构更大的业务自主权。二是要进一步走国际化的道路。要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经营管理银行并勇敢地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要利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金融“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能力。三是要进一步走创新化的道路。银行业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在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今天,银行业也要顺势而为,要积极围绕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提高银行服务的科技化水平,为客户提供体贴身、便捷、增值的服务。

校友办:您觉得在经院求学的这几年有什么事或者人对您有比较大影响?有没有什么事情影响了您对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

段:在燕园、在经院学习的这七年中,是对我成长最为关键时期,不仅在学业上使我打下了专业基础,而且教会了我怎么去认识社会、怎么样去做人。

在经院学习期间,很多老师、学长都给了很大的教诲和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做人、从业的经验和启迪。仅举一例,在本科期间,陈岱孙先生尽管已经不授课了,但还经常接待学生,经常参加院里的活动。陈岱老身上所带有的爱国、正直、专业、认真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不论是他的学生,还是仅有一两次见面机会的访客。陈岱老要求学生把经济学当作“经世济民”之学,要求经济学院的学生们不仅要在学业上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要胸怀天下,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服务人民。也正是像陈先生这样的经院师长们的教诲,才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用自身的知识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中去。

校友办:在燕园求学的过程中,北大的校园文化、精神对您有什么影响?

段:北大一直是所有北大人的精神家园,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永远都是如此。之所以这样,我觉得关键在于北大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氛围。北大给了我追求上进的精神,作为北大学子,走到社会,也会时刻把母校作为鼓励自己前行的动力。同时,北大给了我独立的精神,使自己无论是顺利还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静下心来独立的去思考,去考虑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而不是随波逐流。

我觉得母校给予我们的这些精神上的财富,其价值要远远高于书本上的知识。也希望学友们,特别是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好好利用在燕园的时间,去体会、去汲取。

校友办:您认为您在大学学到的东西中哪个是对您现在工作最重要的?

段:回想自己的历程,特别是在燕园生活的这七年,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通过广泛的学习、社会工作等,开拓了自身视界,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校期间,我除了参加经济学院的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特别是利用北大的优势,有机会聆听了一些学术大家的讲座或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可能不会在短期内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如考托福来得快,但在未来我的成长中,在思维方式、治学理念、对社会的认识、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使我受益良多,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开放创新、广鉴博览是北大的一贯传统。我觉得有机会在北大学习,就应该积极地去在北大这个大课堂中去汲取一切可以吸收的营养,不要太早地给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领域内,这个时期奠定深厚的基础,培养全面的素质可能更加重要。

以上随便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学友谅解。衷心祝愿经济学院蒸蒸日上,祝愿各位同学学习进步,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