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

人物

为梦远行:一个澳门学生的北大故事

来源:新华网 查文晔 时间:2014-12-15

2011年,澳门劳工子弟学校的高三学生罗就强面临着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去哪里上大学?澳门、台湾、还是内地?

“来内地升学是我的愿望,我想试试北京大学。”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

作为一名多次获得国际和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奖牌的中学生,罗就强的数学成绩优异,还获得过澳门特区政府颁发的奖状。“在澳门本地升读大学应该不难,但外面的世界很大,总想出去见识一下。”抱着这样的梦想,他参加了澳门保送生联招面试,在填报志愿栏写下了“北京大学”。

每年澳门保送到北大的本科生在10人左右,堪称凤毛麟角。3月9日参加联招面试,6月才出录取名单。罗就强现在还记得当时等待录取通知书的焦虑,“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录取名单都公布了,怎么还不见北大的踪影啊?”

一时没有消息,罗就强只好做两手准备,同时参加澳门大学的考试。“6月上旬的一天,来了快递。父母都不知道是录取通知书,是我亲手拆开的。”罗就强笑着说,“上面写着北大数学院,这下一身都轻松了。澳门大学的考试还剩下英语和语文两科,我就弃考了。”

如愿踏入燕园的第一个学期,罗就强努力适应这里的学习与生活。“课业比较重,下了课就是做作业,有些枯燥。生活上逐渐能习惯吃咸吃辣了,只是离开了父母,有时候很孤独。”为了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把目光投向了社团活动。

大一下学期,罗就强加入了北大澳门文化交流协会(简称“澳协”)。协会成立于1999年,以“团结北大澳生、宣扬澳门文化、促进京澳交流、回馈澳门社会”为宗旨,北大的澳门学生几乎都是它的会员。在这里,罗就强找到了集体归属感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些年,每个冬季总会有那么几个冰天雪地的日子,有一群年轻人在三角地顶着寒风宣传世界遗产、格兰披治大赛车、澳门杏仁饼;总会有那么几个周末,能在北大的教学楼,听见一群学生整齐地念着夹带各种口音的粤语;每个黄金周假期,总有几处名胜古迹会增添几个来自北大澳门学生的足迹……”在澳协2012年出版的会刊中,这样介绍协会的活动。

澳门文化节、澳门美食节、粤语班、暑期支教……澳协的活动丰富多彩,罗就强也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今年大四的他担任了协会的代理会长。他说,协会成立于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一直扮演着京澳沟通桥梁的角色。“举办这么多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其他人更了解澳门,也让我们更了解其他人。”

近年来,澳协发起了多项颇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为同学们研究澳门、了解内地搭建平台。2009年,协会发起了首届全国高校澳门学生论坛,就澳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议题展开研讨。今年,北大澳协联同北京(高校)澳门学生联合会,共同策划了主题为“研京谈澳”的2014全国高校澳门学生论坛。

“‘研京谈澳’来自谐音的成语‘研精覃奥’,意思是对精深的事理、奥妙的学问寻根溯源,以此寓意论坛严谨深思的学风。”罗就强介绍说,今年论坛上45名经过遴选的优秀澳门学子齐聚北大,与来自京澳两地政、经、学界的知名人士一起,探讨澳门回归十五年来各领域的变化,覃思国情,感悟覃恩。

2013年,协会又发起了首届两岸四地青年论坛,为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青年提供关心社会、勾勒未来蓝图的机会。主题“创·四方”锐气十足,鼓励青年锐意创新,发挥创造力,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繁杂琐碎的事情不少,但罗就强不以为意,“和会员们一起承担,做多了就习惯了。”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活动,罗就强很喜欢“行万里路”。这几年,他先后带队去过贵州苗寨、湖南凤凰、云南黄果树等地进行社会实践,在领略祖国的壮美山川之余,也认真调研了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并撰写调研报告提交澳门有关机构。在他看来,澳门和内地一些地方一样,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一些澳门年轻人不太了解历史的根脉,这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罗就强说。

行走于中华大地上,罗就强和伙伴们深深体会到,澳门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血脉相连。今年3月,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北大澳协和北京七所高校的澳生组织一起举办了系列活动,“骑行天安门”是其中一项。在一个周日的凌晨,近40名在京澳门学子从四面八方骑着单车出发,在寒风中汇聚到天安门广场,见证国旗和旭日一齐升起的庄严时刻,并用DV记录下活动的全过程。

系列活动中还有一项是MV填词比赛,获得一等奖的歌词中写到:“为梦想,越过重重障碍到远方。一声声,不怕苦,坚定我梦想。我知道,朋友一直在这里。不辜负梦想的重量,不错过奋斗的时光。我一直很勇敢,为建设美丽濠江。所以我不惜离去,只要我们心相连。”

罗就强说,毕业后他会在内地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回到澳门,去回馈这块养育他的土地。“每次听到这首歌,心里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不仅因为同是在外的游子,也是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